近日聆聽一場由工研院主辦的「健康促進產業國際論壇」,來自日本產官研專家從不同領域,就政策、調查結果、產業動向、科技應用、服務創新等面向,深入剖析日本超高齢社會未來的走向趨勢,帶出不少值得參考的省思。
人類邁入百歲人生的時代,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的老化是自然的現象會終至死亡。所謂抗老是沒有必要的,也沒有有效的對策;如何快樂、健康的度過有生之年,找出後段人生的「幸福形態」才是重點。
日本經濟產業省江崎禎英次長指出:看問題的視角改變,就會有不同的思維:高齡社會即不可逆轉,就順勢建構一個「健康長壽社會」,確保可以自立生活,能夠社會參與,活出有意義的人生。至於醫療、照護,只不過是支援自立的制度。
日本龐大的老年人口,造成社會保障的醫療、照護費用的巨大支出,成了很大的財政負擔。又因少子化,生產年齡人口減少,且照護人力的不足,都是必須面對的嚴峻問題。近20年來累積的經驗及教訓,除了在2000年設立介護保險制度及2011年導入民間企業的資源積極的產業化之外,長照政策的思維近年來也有很大的改變。
政策上秉持著「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依照人口結構、失能、失智、老化的過程⋯等因素利用大數據的解析結果,積極的進行因生活習慣病、失能、失智、癌症等疾病引起佔大部分醫療照護費用的預防及抑制或延緩惡化。
另外,重新確認照護的目的:它的目標應該是讓被照護者在臨終之前度過能自立的生活,隨時保有自己存在的意義;而不是被認為是脆弱者什麼事都不讓他做,進而逐漸喪失自立的尊嚴。所以,推動以實現自己為行動的主體,在臨終前依舊可以感受到自己存在意義的社會參與及藉由民間保險組合提供符合個人需求的服務等應該是可推動的課題。
往後予測,日本的勞動人口(15~64歲)與高齡人口(65歲以上)數相同的期間將長期持續,在此前提下希望建立一個充滿希望活力的安定社會,因此建構一個共生的複合型社會至為重要。
政策引導產業的動向,健康照護產業在公的保險領域外,可以開拓出例如維持增進健康的運動,健身、學習、遊玩、補強用品;患者專屬的用品、疾病照護共用的商品;周邊的安寧照顧、臨終活動等相関服務的市場規模。
在急速高齡化與勞動人口減少,使得日本正面臨超高齡社會的三大重要問題:1、照護人材嚴重不足。2、費用不斷膨脹。3、失智共生。日本總合研究所·研究顧問部的紀伊信之部長提出解決相關課題的三項創新方案:
1、科技創新:
a、人工智能(AI)運用數據改善機構內的照護、生活及業務執行:減輕業務負担、讓業內容及人員工作負擔可視化、確保人材。
b、感測器、物聯網,運用感測器掌握即時狀況、可遠方照護:減輕業務負擔、提升照護品質、確保人材。
c、機器人科技:技術難度高,現場需行使重勞力的場合少,效果不佳。
d、運用科技推動復健、機能訓練,提升專業度。
2、服務創新:
a、照護服務不再侷限於「打理生活」及「機能訓練」更可擴展至協助「就業」、「社會參與」等具社會功能的維持及改善。
b、機能訓練及復健也不再只是機械訓練及體操等項目,而是在購物、逛街等日常生活行動中進行復健。
c、協助、陪伴高齡者在住處或自宅而不是在醫院,迎接臨終到來也是一種新趨勢。
3、官民合作創新:
a、推動不依賴社會保障的照護預防、促進健康措施的官民合作關係,如跟在地的健身房、KTV、澡堂等合作舉辦活動。
b、推動成果連動型契約,依服務的改善成果付費。
其它由民間企業參與的相關領域:
1、有保險公司集團及附屬的照護產業提供另外的保險商品,含蓋親屬照守護保險、失智保險及延長健康壽命的健康支援方案等。
2、設立預防長照·改善失能的復健平台,透過大量蒐集需照護者的個別資料,提供最適合每個人的復健淸單,稱為「ICT REHA」平台,它是一套採用統計學與醫學,分析過去的復健大數據,導出最佳範例。標榜可抑制不斷增加的長照給付費及延長健康壽命。
3、新型失智症的檢測儀器,透過睡眠狀態的各種測量演算法分析,早期發現進行改善可延緩退化時間。
4、開發對公司企業、團體的員工健康檢查的管理平台,提供生活習慣病、心理健康、癌症的早期予防、發現、特定的個人化保健指導,將健康資源最大化,支援打造更豐富、有活力的社會。以上都有商業模式可行,是創新商模拡大產業鏈規模的成功案例。
日本各領域專家從政策思維、社會趨勢調查、民間企業的積極對應,到開發周邊相關産品、提供服務等,都可看到在高齡社會中会面臨的問題及碰到的困境,日本的對応方法及各種措施,提供剛邁入高齡社的台灣業界有一個很好的借鏡機會,他山之石可以攻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