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期照護迅速從「家庭責任」升格為「社會系統」的核心挑戰。因此我們可以得知高齡人口快速成長,長照需求與負擔急遽上升,也推動政府與產業不斷尋求創新解方。而科技,正成為這場照護轉型的關鍵推手,不只是降低照護負擔,更重構整體服務模式與價值邏輯。
從輔具升級到智慧裝置:照護科技的新角色
過往我們對「輔具」的認識,多停留在機械性支援工具,如輪椅、助行器、病床等。然而,隨著感測元件、通訊模組與AI演算法的快速成熟,輔具早已從單一功能性產品,升級為數據驅動的智慧裝置,可主動回應風險、回饋資訊並與照護系統串聯。
以智慧床墊為例,其內建壓力感測器可即時偵測翻身頻率與離床狀態,有助於預防壓瘡與夜間跌倒事件;再如穿戴式感測器,能追蹤步態變化、跌倒風險指數,並透過APP推播警示,提供機構與家屬即時回應依據。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輔具的價值,已不再侷限於「使用者與工具」的關係,而是在於它所回饋的資料,能進一步整合進照護決策系統、形成跨場域合作機制,開啟「資料導向照護(Data-driven Care)」的新世代。
穿戴式感測器,能追蹤步態變化、跌倒風險指數,提供機構與家屬即時回應依據。(示意圖,圖片來源/freepik )
從設備導入到服務再造:智慧照護的系統性重構
在實務場域中,我們發現科技導入的最大效益,並非只是硬體添購或人力節省,而是要如何帶動了整體照護邏輯的重構。我們將此轉型分3個策略層次:
1. 感知強化(Enhanced Sensing)
透過智慧感測設備全天候蒐集長者生理與行為資訊,讓原本依賴經驗與直覺的照護行為,轉為可觀測、可量測的動態管理。例如即時辨識夜間頻繁起身、突發性靜止、生命徵象異常等,都是常見的高風險徵兆,若能即早介入,可大幅降低照護事件。
2. 流程優化(Process Streamlining)
傳統長照機構常面臨照護紀錄重工、資訊落差與交班失誤等問題。我們導入行動載具、語音輸入與自動化提醒模組,使得照護流程可視化、標準化,提升整體工作效率與服務一致性,也有效降低人為疏漏。
3. 照護精準化(Personalized Care)
將感測數據、病歷資訊與既有照護指標進行整合分析,建置AI預警模組與照護計畫推薦引擎,提供不同風險族群對應的介入頻率、服務模式與復能指標。例如針對肌少症高風險長者設計肌力強化計畫,針對慢性病多重用藥者推動藥事AI諮詢,皆可提升照護效益與滿意度。
從單點裝置到整合平台:打造照護物聯網
現今市面上的智慧輔具多為「單一功能裝置」,但未來的照護場域,需要的將是一個整合性的照護物聯網(IoT of Care)生態系,其關鍵包含:
1.多設備資料標準化:透過FHIR等國際標準,整合血壓計、智慧床墊、跌倒偵測器、智慧手環等裝置,達到互通互聯。
2.照護資料平台化:建構跨院與跨系統的長照平台,將即時數據送入照護決策支援系統(CDSS),提供視覺化儀表板給照服員、護理師與醫師等,協助臨床照護團隊進行相關照護病患支援事宜。
3.智慧決策與主動介入:結合AI模型,根據行為模式與生理變化,自動產生健康風險評估與照護建議,實現預警式照護與資源精準分配。
透過上述這樣的整合模式,不只是優化現場作業流程,更能協助政府進行長照資源配置、風險控管與政策設計。
政策與產業雙引擎:打造永續照護生態
科技輔具的創新,除了技術本身,更需要政策與產業兩端的共同推進:
1.政策面:政府應建立智慧輔具的驗證、採購與補助制度,如透過科技輔具試辦計畫、推動CDE/HTA臨床效益評估流程,並設置標準化資料平台。
2.產業面:扶持在地新創團隊與系統整合商,強化產品模組化與國際輸出潛力,讓臺灣成為亞太照護科技基地。
3.人力面:強化第一線照護人員的數位素養與設備操作訓練,並建構「數位照護師」培訓制度,讓科技真正成為他們的助力。
此外,也可考慮建立區域性的「智慧照護科技中心」,作為設備維運、教育訓練與數據示範的基地,促進社區層級的照護升級。
強化第一線照護人員的數位素養與設備操作訓練。(示意圖,圖片來源/freepik )
從輔具出發,重塑高齡社會的生活樣貌
科技照護的最終目的,不在於華麗設備的展示,而是在於「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當智慧輔具不再只是輔助品,而是成為系統化照護的核心模組,其意義已從功能支援轉為社會創新。
未來的長照將是一場整合式革命,需要整合醫療、社區、家庭、產業與科技的力量。臺灣若能從輔具升級出發,推動資料標準、平台整合與服務重塑,將不只是因應老化,更可能引領亞洲照護科技的新典範。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