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科技專欄】科技準備好了   但是長照產業還沒

【照護科技專欄】科技準備好了   但是長照產業還沒
2020/03/02

高齡科技將會成為長壽經濟的驅動力。儘管在技術端上已有許多進展,要在市場普及化卻是許多業者頭痛的難題。許多技術早已不是近年才開始發展,但是全球照護運用科技的程度,卻遠遠落後其他產業,主要的原因就沒有明確掌握『人』的需求。如何讓科技可以扎實落地應用在照護領域,幫助減輕高人力負荷,需要更多使用者經驗研究的強化與不斷測試,採取以使用者為中心出發的設計思考,了解在生理需求之外背後的心理需求與動機。

麻省理工學院 MIT Age-lab 所長 Joseph F. Coughlin在 2019 年 8月的一篇MIT Technology Review文章中也提到,超過65歲的年長者,僅 2%願意配戴個人緊急應變科技相關的產品。如穿戴式裝置在跌倒時可以及時按下通報鈕,或是可以受惠於助聽裝置的族群,僅少數的人會去尋求這類的產品,原因很簡單,科技很麻煩又不見得好用。若無法深刻理解使用的脈絡,推出長照或高齡族群真正會想使用的產品,再好的科技,都沒辦法幫助高齡者提升的生活與社交品質,減少生理功能的退化。

別迷信科技,回到使用脈絡

別忘了高齡長者是一群社會經驗豐富、有固定的生活習慣、高度自主的敏感族群,要發展高齡科技,必須深度理解使用情境以及使用者的能力。

我還記得,曾經為了設計一個常用的剪貼功能圖示,我們設計團隊吃足了苦頭。用常見的電腦標示(icon)或是縮寫,都不是高齡者熟悉,也不容易短時間容易理解與記憶,大部分高齡者都有輕微認知退化,沒有文字的輔助,一個標示就會讓高齡者無法使用。高齡族群的注意力維持度較年輕族群來得高,但短期記憶較短,如何設計更短的操作流程,減少短期記憶的需求,都是設計和工程的挑戰。

傳統的科技設計許多假設都必須重新改寫,需要了解高齡者的認知能力、文化脈絡、才能發展出好用實用的科技,才能順利讓服務普及到市場。此外也必須了解高齡族群是異質化相當高的群體,也需要深入觀察,理解各類背景與需求,才有可能在市場端廣泛接受,進而形成產業中可行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