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綺玲
COVID-19疫情未退燒,全台三級警戒再延長至7月12日,社區式長照服務自5月中暫停至今,疫情期間及解封後業者該如何因應,台灣社區式長期照顧策略聯盟黎世宏理事長在24日《創新照顧》線上論壇中,分析停業期間及後疫情時代長照機構的防疫因應策略。
抗疫尚未成功,解封條件未達門檻,黎世宏提到,踏入長照服務20幾年來首次碰到直接服務被迫暫停,5月中剛宣布三級警戒時,社照盟第一時間發出疫情紓困及照顧指引,協助業者開始思考將實體服務轉為虛擬服務。
停業期間讓服務不間斷,黎世宏談到,長照機構業者先要釐清服務的對象是誰,除了原本服務的個案外,也要將照顧者或替代的照顧者一起納入。原先照顧的壓力由社區式照顧機構來分擔,現階段只能關在家時,全由對照顧不熟悉的照顧者概括承受。他也提醒,機構進行電話關懷及問安時,除了關心長輩的身體狀況外,也應留意家屬的情緒及反饋,適時給予相關支持性服務,避免問安成為家屬的負擔。
平時在日照中心進行的生活復健,機構工作人員在提供家屬照顧指導或作息安排時,黎世宏說明,不要侷限在提供認知治療、懷舊活動、藝術治療等活動設計,應該協助家屬從打掃、烹飪等日常家務事,帶著長輩一起參與,把生活當作復健的一部份。
部分日照中心已陸續提供線上活動,黎世宏則提醒,首先應評估個案及其照顧者是否有相關硬體設備或操作設備的能力。其次,要顧及到照顧者是否能配合,可採固定時段線上互動的模式,或提供自製影片或彙整線上免費資源讓家屬自行選擇的作法。
倘三級警戒如期在7月12日解封,面對後疫情時代,長照機構再次提供服務的時候該如何超前部屬?黎世宏認為,工作人員及長照服務個案皆要完成疫苗施打是第一道基本防護網。此外,機構還需提升防疫感染來源敏感度,掌握進出機構的3類主要人流,第一類是內部員工,皆應確實掌握每位員工的身體狀況及相關接觸史,並確實記錄上傳系統。第二類是服務對象及其身邊相關接觸者,進行個案每日的生理監測及TOCC調查外,建議也詢問家屬,同時掌握個案就醫或洗腎的情形,還有同住家人的身體狀況,並詳實紀錄相關資訊,作為日後疫調及追蹤的重要參考依據。第三類則是送貨、外包清潔等外部人員,建議機構在門外設置緩衝區域加強感染管控。
社區式照顧機構在重啟服務前,黎世宏建議,機構內應先規劃隔離區或靜養室,並備有防疫包。他分享中華聖母基金會防疫包準備了N95口罩、拋棄式手套、隔離衣、手術帽、抗原快篩劑、以及防護面罩或護目鏡等相關防疫物資。而服務過程中萬一遇到長輩有異狀或發燒的狀況,他提醒應進行人流分流並啟用防疫包,若發生緊急狀況時,除立即撥打1922並通知家屬外,應即時通報並盡速就醫。
魔鬼藏在細節裡,機構的環境消毒及清潔更不容忽視,黎世宏強調,除了使用酒精、次氯酸水、紫外線殺菌燈定期消毒外,廁所門鎖及相關教具也需加強清潔消毒的頻率。
台灣一日生活圈的便利性也導致快速的傳播圈,若未來疫情像流感再次發生,黎世宏大力呼籲中央應正視感染管控的重要性,將相關訓練列為每年必修的教育訓練。他也建議,長照業者應提高警覺,重視並落實感染控制的基礎及繼續教育訓練,隨時留意疾管署網站上特殊傳染性疾病、季節性傳染病等資訊,定期在機構內更新與週知佈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