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機會聆聽一場由江崎禎英先生演講的專題報告,主題是針對日本20幾年來高齡化社會的演變及碰到的課題,提出他長期觀察的看法及具體可行的因應對策,獲益良多,會後曾洽詢可能的合作機會。去年底,在因緣際會下協助他的力作「社會可以被改變 —— 超高齡社會的處方箋」的中文翻譯工作。
本書強調的是面對新社會的需求,老方法已不足以解決新問題,舊常識必須注入新思維,才能找到新的解決方法。作者以跨部門跨領域的宏觀視野及豐富的實務經歷,提出了因應超高齡社會應有的政策思維及具體的解決方案。
主要論述可分三大面向:
翻轉老年社會的宿命,發現超高齡社會的幸福風貌
重新認識社會高齡化的主要意涵:高齡人口結構比率增加,造成社會保障費用支出提高,導致財政壓力大增。同時因年輕人口減少,生產勞動力下降,帶來經濟活動停滯。
超高齡社會最大的問題:來自老化衰弱及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慢性病,帶來的醫療照護問題。其中又以糖尿病、癌症、失智症,佔最大比例,支付的醫療費用為最大宗。龐大的醫療照護費用,讓全民保險、長照保險面臨很大的財政壓力,政府方面除了增稅、減少給付、提高支付標準,同時人民在身心的照護上也背負沉重的負擔。
從醫療照護走向預防管理的共生型社區:高齡社會的老年生活不應該是陷入體弱多病,失能臥床等待被照顧,在失去自由及尊嚴的惡性循環過日子。從瞭解老年疾病的性質,面對不可逆的慢性病及老化現象,在疾病的處置上採取更有效的方法,應該是延長健康壽命及延緩疾病惡化。在手段上強調預防的重要性,先從改變生活習慣及健康管理著手,充實配套措施及廣設促進健康的場域等,均是具體可行的辦法。
另外,在醫療照護資源的運用及制度的建構上,積極導入民間資源參與,利用科技化的設備及技術,讓醫療資訊共有化,服務效率化,也能解決不少照護人力不足的問題。在少子高齡化下,共生型社區整體照護系統的建構,更是實現終老都能在熟悉的地方過著有元氣充滿笑意的自立生活,這才是超高齡社會的幸福風貌。
即存的社會制度、觀念、常識等都有其存在合理的背景。但是,時代環境的改變,必然牽動新的思維及處理方法。高齡老化既然是人生的必然,就沒有抗老的問題,只有思考如何快樂過生活的問題。
既然認知到老年疾病,大都是可以藉由生活管理來預防或進行抑制,進而改善,那麼醫療的目的:就不是根治,而是導向預防及管理。照護的目標:就不是以生存為目的的全面照護(全賴他助),而是以自律(想做什麼?)支援自立(能做什麼?)達到具有存在價值的生活。例如:常為了照護方便、降低風險,什麼都不能做。任意的剝奪了老年人的行動自由及角色功能,喪失了自立生活能力,失去尊嚴及存在的價值。
從社會、企業、商品、服務,開立高齡社會的解方箋
長期的工作生涯,及早養成健康管理的習慣,是老年健康的基礎。企業除了導入有獎懲機制的健康管理體系,具體有效的執行,讓健康管理成為企業文化的一環。另外改變促進健康的職場環境及勞動方式,提供易於促進健康的友善環境,讓健康管理不是一種刻意的目的而造成壓力,而是易於融入日常中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人才是公司的資產,有健康的員工才有優質的企業,也才能永續發展。員工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已經成為企業經營戰略上重要的一環,這跟早年推動企業與環境的永續發展一樣,現今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全球永續發展,已成為企業經營發展的指標。
另外,為了滿足健康長壽社會的需求,可預見提供新商品新服務的大健康產業,新的大商機時代將來臨。科技應用在醫療照護及健康促進產業如IoT、lCT、AI、大數據、機器人、行動裝置等將會更趨普及化。高齡者住宅的發展,也因應入居者的不同需求,從附服務型走向工作型的居住型態會是一種趨勢;安養機構設施從單一服務型朝向複合式的多元發展,才能滿足在熟悉地方終老的期待。
民間保險的新商業模式,提供公家保險以外的健康商品及有趣的服務。例如維持健康的管理服務、個別化的照護服務、有活力有魅力促進健康的美食、趣味、聯誼活動等,充實活化老年生活的元氣。
另外,開發提供服務的所需工具及設施場域:健康飲食、穿戴式裝置、健身室、聯誼會、結合地方特色的觀光旅遊資源成為療養、舒活、健行的好去處。
健康長壽時代,生死價值觀的新意義
個人的老年生涯規劃及努力目標:以健康長壽快樂幸福為終極目標,高齡者不必然是體弱多病,很多人在80歲前是可自理日常生活,資料顯示只有約15~20%需要人介入照護;80~90歲也有近10%完全可以自主生活。及早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保持促進健康的活動,可預防慢性疾病及延緩衰老的速度。
提倡「生涯現役社會」理念,就是人生不退休,終生參與社會活動,以不同的形態、內容、方式與社會連結,發揮自己的角色功能感受存在的價值,活出有意義的人生。重新檢視錢財的使用效益,如何讓老年生活在健康、快樂、美味、有趣的日子中渡過。更要認知到在照護前的階段,堅持自律生活的重要性;受照護時用儘可能的自立生活方式來維護起碼的尊嚴。
人孤單的來,到最後也將孤獨的走。日本到2050年,預估百歲人口近70萬人,其中八成是女性。長壽到後期單身期間可能不短,沒有血緣的「新家族形態」會是一種新的選擇。它不是安養機構,所以自由度高,好友們或不同世代可分房同住,日常可以有說話對象、一起旅遊、嚐美味,生活上相互扶持,走後其他人幫忙處理傳承接棒。
最後,為了實現健康長壽的新社會,必然要面對舊制度、觀念、常識的改革。這雖然不是容易的事,但是作者也以數十年行政公務員生涯經驗,明確的指出:只要有勇氣踏出那一步,決心行動不怕批評,德不孤必有鄰,社會是可以被改變的。
人生有終點,任誰都希望有一個 Happy ending,但能如願者比例上不高。有八成的人希望在住習慣的地方善終,卻有近八成的人是在醫院搶救到最後一刻。自己的人生劇本,自己是主角,可以決定最後期:什麼是可以做,什麼是不要做的事。
被賜與的人生,如何活出即快樂又有意義!不要為自己設限,在實現健康長壽的社會探索新的「幸福風貌」會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不是嗎?
作者:江崎禎英
譯者:陳玉燕、謝吟君、李全賢
出版:侒可傳媒 / 總經銷:允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