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侍家驊
長照服務應該有多樣性
長照2.0的推出,以及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無論是市場的需求,或是引入更豐富的資源,長照產業的健康形成,應該是大家高度期待的。
因此,政府的長照政策必須清楚定位,該是鼓勵產業的形成、還是側重社會福利制度,怕老人成為商品、怕貧窮老人被拋棄?但如果是福利政策,面對那麼多補助,財政要夠強才能支持政策的具體落實。否則就要讓產業進來,讓更多資源進入這個未來的黑洞。
讓更多資源進入長照領域,基本誘因就是一個自由的市場。長照服務不該是一致性的服務內涵、一樣的水平。社會福利只能有單一的樣態,反之企業的引進,經由市場的競爭與淘汰,才能帶動多樣態服務,滿足各種不同需求。
長照法第35條要求收費異動時,必須報備審核。收費有了彈性,才有機會看到創新與價值。一旦政治力的介入,會讓收費無法反映市場真實需求。例如選舉期間,官員更不敢碰價格的調整。這就是矛盾所在,想往產業發展走,開放外國人進來、開放財團進來,但是又設下太多規範。
品質背後就是成本
政府站在保護老人立場,選擇高度管理。但是可能是愛他卻害了他,服務的單位為了生存,通常會在看不到的地方省下成本。
顧客導向的產業
我們要讓長輩付得起,但是有不同標準與選擇,讓長輩都能受到有尊嚴的照顧。政府怕市場導向、怕有些弱勢老人沒人照顧,但服務品質的根源不在長照服務單位的屬性,而是看主其事者,是否真正用心在長者身上、在永續經營。自由的市場機制,常常最能反映優勝劣敗。因此,產業未來發展一定離不開國際化、品牌化、連鎖化。
長照2.0聚焦在居家及社區,忽略了長照不是單一構面。衰老的過程分前中後來看的話,前端是居家照護、中段是社區服務、後段是無可避免的住宿機構。目前的家庭結構,可能還有多餘人力照顧家中老人,但是戰後嬰兒潮的特性是少子化,這批老人很難期待,能有多餘人力來照顧他。屆時老人在家中、在社區是沒有足夠人力來照顧的,這時住宿型機構是重要的。
同時為數眾多的小機構,優勢在社區內,對長輩來說優點是原本熟悉的環境。加上規模小帶來的彈性高,都是優勢。缺點是規模小,想要增加設備、增加人力,受到收費限制,發展自然受限。融入所在社區特性走向精緻化,也是必然方向。
改變社會對照服員的既定形象
目前無論是勞動部,提供90學分的訓練課程,或是教育部推動的長照相關相關系所,投入長照相關領域的人員都偏低。
照服員社經地位低,印象中就是把屎把尿。過去社會普遍習俗,老人大都由家人照顧,沒家人照顧的就送往救濟院、乞丐寮、老人福利機構,形成的印象就是一種卑微的工作。政府也沒有試圖扭轉這種既定印象,反觀日本政府幫第一線照服員出書、拍影片,凸顯他們的貢獻與價值。
社會地位因收入提高而改變
可以提供照服員一定時數的訓練,增加他們的副專業,如醫療相關的非侵入性抽痰、排便等,一般醫護人員較不喜作的工作,由他們代勞而增加收入。
高中職長照人才培育
大學畢業生會顧慮到,社會的觀感、家人給的責任與壓力、家人對這行業的看法,收入又不高。雖然老照相關科系畢業後,有了3年實務工作經驗,就可以當業務負責人,整個職涯規劃是存在的,但是問題是學子們能不能蹲得下來。
照護工作沒有高學理,不見得需要大學學程。可以在高中職普開相關科別,特別是鄉下的高中職,當地的打工機會很少。一般都會區開機構成本太高,機構多在鄉間,透過建教合作,讓學子在自己的家附近就業,同時賺下人生第一桶金,同時可以解決家中經濟問題。如果這批學子想要更精進,可以在大學開專班,做專業的提升。
評鑑應採低標增加創新動力
小型機構通常由地方政府評過即可,財團法人則有兩階段評鑑,地方政府初評後衛服部再評。地方政府如評優等,衛福部再評可能降等。中央官員態度通常從嚴、老師當然也從嚴評鑑。既然如此,應該改為一次評鑑而不需兩階段,降低許多額外工作。
另一方面,評鑑淪為文書作業就容易抄襲造假,如應變措施,碰到颱風要修剪樹枝、清水溝,有家機構明明在高樓,哪來的樹木水溝?感覺評鑑淪為抓毛病,而不是輔導。老師態度也有問題,有時會罵哭專業人員。所以一般人員應徵會在乎評鑑做過了沒? 以迴避異常的大量額外工作,評鑑後也常是離職時機。
評鑑最好能減少評鑑指標而且採低標,只要區分合格、不合格,評鑑重點指標應放在特色,合格之後看發展特色。台灣目前都會區、鄉村需求差異大;北部、南部需求重心都不同,應該發展符合地區需求的服務。機構的永續經營看的是特色,讓政府、業者、長輩三贏。
- 賴添福個人檔案
台灣老人福利機構協會理事長
財團法人苗栗縣海青老人養護中心執行長
中台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