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 ADI)於國際失智症日9月21日發表2021年全球失智症報告顯示,全球5,500萬失智者中有4,100萬患者尚未被診斷出來,約占總數75%,報告指出造成此現象主要原因是,非失智症專長的醫護人員、民眾對失智症缺乏正確認知與刻板印象,以及診斷工具不足。
未來失智人口快速增加,加上新檢測及療法的突破,診斷的需求將為醫療系統帶來極大壓力,形成「診斷需求海嘯」的來襲。全球報告指出,75%的臨床醫師預估將有更多人需要失智症診斷,但目前醫療體系的失智診斷量能尚不足。ADI執行長Paola Barbarino呼籲各國,早期診斷才能早期介入治療,政府應該為即將到來的失智症診斷需求海嘯預做規劃。
反觀台灣,衛福部在今年5月公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資料顯示,根據失智共照中心個管人數和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失智症患者總數量統計,截至2020年9月,台灣失智者診斷率為54.1%,已達到訂定2020年確診率需超過5成的目標,但仍有45.9%尚未診斷。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此指標顯示衛福部設立失智共照中心協助協助及時診斷及提供專業訓練,並加強民眾失智識能,已成功提升了台灣的失智症確診率。但他也同時呼籲,衛福部應該結合各醫師公會,透過專業訓練提升非失智症專長臨床醫師早期發現失智個案的能力,並協助連結資源延緩失智退化。
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認為,台灣失智症實際診斷率應該比衛福部公告數據還要高,但由於部分早期失智症患者被醫生診斷後,因面子問題而擔心被標籤化,不願意接受失智共照中心服務或領取身心障礙手冊,成為統計上的黑數。
另外,湯麗玉表示,衛福部近期討論希望把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納入C據點來辦理,由於失智症長者照護與一般長照長者照護需求差異很大,現今大部分只有1位正式照護人員管理C據點,但失智症長者經常出現遊走症狀與情緒異常行為,需要更多專業照護人力來管理,無法單靠志工來處理,若比照C據點提供一樣人力配置與服務,恐造成傷害更大,期待衛福部能再聚焦與正視「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定位。
為了讓台灣民眾認識失智症,今年台灣失智症協會舉辦舞蹈串連(Dance for Dementia),邀請寞麗花樂團改編印尼歌曲〈Memory Lost〉中文版本〈不要輕忽〉,宣導認識失智症的症狀,病邀請網友進行線上串連。另外,2021年國際失智症月網站提供線上體驗,打造客廳、廚房、浴室和臥室等4種情境,讓網友認識失智症患者的生活樣貌,從中認識到失智症的10大警訊,甚至邀請網紅與失智症患者共處一日生活,了解輕度失智症患者與一般人生活沒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