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弘廷專欄】長照機構的災害風險溝通及管理

【詹弘廷專欄】長照機構的災害風險溝通及管理
2022/04/01

由於高齡者的感官能力、運動能力及循環呼吸等機能退化,導致在災害中的行動力與反應力較緩慢,因此高齡者被歸類為災害中的弱勢族群。而以高齡者作為服務對象之安養照護機構,其安全管理更應受到重視。

截至2018年11月,台灣安養機構近5年內已發生超過7起以上安全事故,至少造成百人以上傷亡,何種原因造成如此嚴重的安全問題?

災害風險管理及風險溝通的重要性

災害風險管理是將災害視為一種風險,深入了解災害的成因及頻率特性,並對災害後果多樣性與變異性可能產生的後果情境,進行充分掌握與評估,透過防災、減災和整備活動及措施,以避免、減輕或者轉移災害時帶來的不利影響。

管理作業應先針對機構本身的災害風險評估,充分了解並辨識所有災害風險因子,並根據系統化流程分析,評估所有災害因子風險,並依各風險的重要性與風險高低排序,找出風險最大的災害事件,或災害風險因子與情境,再衡量自身可使用的資源後,完成災害風險的管理計畫。

其次,事前經由風險辨識,確認出所有的利害相關者及其關係,並與利害相關者持續且反覆溝通對話,如此而言,風險溝通是極為重要的工作。

所以能夠事前進行調查評估,對於風險治理的關係者進行溝通,讓其瞭解具體的風險,第2階段是察覺風險,即進行風險評定,確認風險。再來理解風險,利害關係者和課題設定:風險理解,將需要檢討之範圍提出,進行課題設定,透過範圍內之討論整理複雜關係與結構。再來是思考對策的解決,這一階段要進行的是風險管理-計畫確認:參與者瞭解其責任和分工。

最後是具體行動,即實踐:對策和實踐方法。對於風險溝通原則包括瞭解對象;訊息個人化;訊息簡短清楚;訴諸對象價值觀;需求與社會規範;認同其的情緒;提供做得到行動方案;確認阻礙為何;強調好處;持續溝通支持;從最容易開始;找到被信任的訊息傳遞者等(如圖1)。

圖1、協助高齡者健康照顧機構安全之風險溝通階段圖

高齡者風險溝通的困難及挑戰

與高齡者進行風險溝通的注意事項,是高齡者面臨生理及心理狀態轉變,在溝通過程中必須考量轉變的型態,其主要原則必須維持同理心、尊重,以及關懷與接納。

同理心為透過理解高齡者思想與情感,讓訊息更符合高齡者需求,使高齡者更易於接受訊息內容;尊重則應信任高齡者,即使行為錯誤也不應直接否定,進而引發高齡者內在潛能;關懷與接納則為真誠與高齡者進行互動,對於高齡者的問題與福祉亦應如此。

此外,影響溝通因素包含生理面、心理面及環境面。生理因聽覺與視覺上退化產生影響,應以淺顯易懂的談話及文字進行溝通,談話應維持速度,語言及語調需符合長者的需要;文字表達可用顏色對比、字體放大等方式,使其容易辨識;心理受到思想與情緒影響,應交換意見尋找共識,並即時引證,隨時留意溝通對象的情緒,必要時加以紓緩。

為確保老人在機構內的安全,機構必須訂定標準作業程序與實施演習,縮短老人撤離災害現場的時間。王雅亭(2016)也曾提到居住於高齡高災社區之高齡者對於防災自救態度消極,又對政府防災管理感到不信任,顯示建構非正式救援網絡重要性,因此,強化社區裡高齡者的防災意識是重要的。

另也提出建立機構和社區之信賴關係,能夠讓機關資源讓其它人使用,建構社區防救災網絡。當災難來臨時,使社區透過老人福利機構的防災資源自給自足,提升高齡者遇災韌性(如圖2)。

圖2、長期照顧機構內災害風險管理 能力建構之需求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18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