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復健多元發展 日本善用AI打造多樣化肌力訓練

吞嚥復健多元發展 日本善用AI打造多樣化肌力訓練
2022/08/07
作者/專欄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7日舉行「吞嚥障礙治療新發展」學術研討會,理事長王亭貴表示,本次特別邀請日本學者專家柴本勇教授,講授如何有效利用有趣的Biofeedback於吞嚥治療,讓被廣泛應用在復健領域的虛擬實境應用更聚焦。會中另由台灣大塚製藥贊助,邀請2位醫師分享「咀嚼吞嚥困難照護之台灣在地經驗:從急性到高齡族群」。

肉毒桿菌注射球囊擴張術 治療環咽肌成功率高

環咽肌是控制食團進入食道的入口,也是避免食物逆流至咽部的重要構造。王亭貴提到,環咽肌打不開,或打開的時間不對、打開的時間不夠長,都會造成食物滯留在梨狀竇;如何將環咽肌打開,一直是吞嚥障礙治療的重大議題。

以「環咽肌功能異常之非手術療法」為題,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蕭名彥解釋,環咽肌功能異常,常導致食團無法下嚥或過多咽部殘餘,進一步造成吸入呼吸道。環咽肌功能異常的非手術療法,主要包含復健治療、肉毒桿菌注射及球囊擴張術,後兩者均有相當高的治療成功率。而成功關鍵在於正確的病人評估、多面相治療介入及團隊合作。

「吞嚥障礙治療新發展」學術研討會。(攝影/歐芯萌)

刺激腦幹抑制大腦皮質區域 可改善吞嚥

北榮總醫院復健醫學部神經復健科主任蔡泊意講解「經顱刺激在吞嚥治療的應用」,她說明,腦部受損後合併吞嚥功能障礙,通常與口部咀嚼動作、咽部反射性吞嚥功能受損有關,而吞嚥功能恢復是腦部受損後的重要課題。

最近研究指出,重複性經顱慈刺激(rTMS),可利用穿透力強的磁場刺激殘存或正常區域活化,取代壞死區域機能,使功能恢復,也是神經調控(重塑)的原理,直接激發腦部掌管吞嚥功能的控制中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表,刺激腦幹或抑制大腦皮質的某些區域,確實可以改善吞嚥功能。

蔡泊意表示,經顱刺激經多國、多中心研究與回顧性文章證實,是安全、高證據等級的方法,此法使用並無黃金治療期,任何時間介入開始治療,均可達到顯著、不易消失的效果。適應症為無癲癇病史、體內無裝置電子產品或非鈦合金的金屬植入物、腦部手術病史或裝置腦室腹腔引流管,均可接受此治療。

以功能為基礎的整合精準智慧照護。(攝影/歐芯萌)

善用虛擬實境 增進多樣化肌力與吞嚥訓練

聖隸克里斯多福大學研究所復健科學研究科所長柴本勇教授以「吞嚥生物回饋:原理與應用」為題,講述進食吞嚥涉及許多器官的運作與協調,是極為精細的動作;然而器質性缺陷或神經性損傷退化,造成進食吞嚥障礙患者廣布在各年齡層。由口進食除了獲得身體所需的能量,也是滿足感與幸福感的來源;當進食變得困難,將導致生活品質降低、營養不良,甚至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等嚴重身心問題。

柴本勇於會中介紹日本目前於進食吞嚥領域,臨床上如何運用儀器工程與語言治療師的合作,進行訓練、治療。比如利用AI人工智能、感測器、APP遊戲等,多樣化肌力與吞嚥訓練,幫助語言治療師加以評估判斷。他期待台灣與日本雙方交流,能一起為增進吞嚥障礙患者的生活品質努力。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邀集產業界參展交流。(攝影/歐芯萌)

咀嚼吞嚥困難照護之台灣在地經驗:從急性到高齡族群

桃園長庚醫院復健科醫師陳靖倫分享「桃園長庚治療吞嚥障礙的研究經驗」,藉由復健科醫師的臨床研究成果,協助吞嚥治療師瞭解治療狀況(安全移除鼻胃管),達到病人安全吞嚥的衛教及行為改善。至於研究的出發點,一方面,運用已定量及量化黏稠度之半固態食物,促進天幕上腦中風吞嚥困難病患的吞嚥復健成效;另一方面,則檢視吞嚥電磁刺激及纖維內視鏡,輔助吞嚥訓練的成果。

陳靖倫提到,根據臨床研究資料,研究學者與台灣大塚合作採用的海恩士半固態泥狀食,富含20%高蛋白營養配方,運用於中風合併吞嚥障礙患者,進行吞嚥復健成效評估,研究結果顯示:可有效縮短鼻胃管置放時間、舌壓明顯進步、吞嚥肌電信號強度明顯進展,並且改善營養狀況。 

有關「成大老人醫院小組特色及台南市衛生局計畫案的連結」,成大醫院咀嚼吞嚥整合照護小組召集人神經部醫師蘇慧真表示,藉由跨專科職類、跨院所體系、跨照護場域、跨健康識能的整合照護服務連結,老人醫院成為高齡健康照護系統的樞紐。有鑑於此,成大老人醫院成立「整合照護小組」,關注照護模式創新發展與評估、服務使用者參與設計、以需求為基礎的智能科技。

蘇慧真指出,「整合照護小組」負責規劃整合照護模式提案,結合整合照護的智慧醫療提案,發展教育課程育與方案,規劃協辦對外論壇、交流或參訪;成大老人醫院並藉由該團隊,申請加入「110年台南市長者吞嚥及咀嚼障礙評估計畫」,提倡以功能為基礎的整合精準智慧照護。

海恩士與市售食物質地比較。(攝影/歐芯萌)

吞嚥評估治療工作坊

上半場「吞嚥評估工作坊」介紹VFSS、FEES及Ultrasound這3種目前最常用來評估吞嚥的Instrument(儀器),包括其適應症、方法、判讀、限制;下半場「吞嚥訓練工作坊」則介紹電刺激、IOPI的使用及IDDSI食物的訓練,這些都是目前最常被用於吞嚥訓練的儀器。王亭貴指出,這2個工作坊,最適合需處理吞嚥障礙的患者,但又覺得有所不足的會員。

第一場「MBS認識與判讀」,由中國附醫復健部醫師孟乃欣、語言治療師林思妤解說;第二場「FEES認識與判讀」,由台大醫院耳鼻喉部醫師李自祥、語言治療師邱香綾解說;第三場「超音波評估認識與判讀」,台大醫院復健部醫師蕭名彥、住院醫師劉怡均解說。

第四場「吞嚥電刺激及生物回饋」,由高雄榮總語言治療師張炳鑫、高師大聽語系語言治療師柯美如解說;第五場「IOPI口部肌力訓練」,由馬偕聽語系語言治療師許家甄、嘉義基督教醫院語言治療師韓菁解說;第六場「IDDSI飲食測試」,由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游雅婷、陳慧君解說。

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