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民國110年度失智人口統計數據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平均每13人就有一位是失智者,而80歲以上則每5人就有一位罹患失智症。如果再加上國家發展委員會高齡化時程的推估,在民國114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後(預估469萬人口數),臺灣的失智症照顧者需求有多龐大,根據這些推估即可想而知。而這些除了對國家經濟發展造成莫大影響外,家庭照顧者又需承擔多少責任與壓力呢?這些無法為外人道的痛苦,在每年執行照顧者支持團體計劃時都能明顯感受到大家不論在體力、精神或經濟上的負荷。
用音樂的神奇力量 敞開封閉的心靈
課程前十分鐘,我習慣設置好環境並以最佳狀態迎接即將到來的照顧者,而辛苦的是他們只有極少數可以隻身參與紓壓課程,約莫八、九成的照顧者依舊把失智者及年幼的兒女帶在身邊一起來上課。這些景象映在眼簾,「能為他們做什麼?」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一堂課的歡樂,然後讓他們回家持續面對永無止盡的照顧壓力嗎?
陪伴的過程中,一雙雙絕望、疲累、故作堅強的神情,心裡滿是疼惜,腦中對於課程的執行雖有大方向,但我更希望能順著團體動力走進他們封閉的心靈; 於是在輕鬆的歡迎歌互相問候後,我策略性的由中板速度的音樂逐步帶領他們體驗快節奏的舞曲:中板樂曲負責聚焦,而快板音樂則讓人提高專注力甚至短暫忘卻煩惱,在音樂釋放多巴胺的同時也緩解了長期的焦慮。兩兩互動的音樂照顧模式,可以從中觀察出照顧者(或家人)與失智者之間的關係,有些充滿愛意,有些則逃避眼神接觸,甚至也有兒女寧可與陌生人互動也不願與自己的父親接觸。與大家短暫的相遇,很少有足夠的時間探討深層且長期積累的心理因素;而照顧者的龐大壓力與孤單感也往往存在於許多研究與報導的文字中,旁人看似明白卻也無法真實體會,一句「加油」反而提油滅火徒增了照顧者的負擔。
從兩兩互動的音樂照顧模式中,可以觀察出照顧者(或家人)與失智者之間的關係。(圖片提供/賴香芸)
觸動人心的旋律 成為失智照顧助力
音樂照顧最體貼人心的不是言語的指導,而是在活動中藉由觸動人心的旋律與歌詞引導照顧者體驗居家音樂照顧模式,幫助他們以有效的方式陪伴失智者以減緩照顧壓力。接著,以分享繪本故事進入照顧者的內心世界,每一頁述說的雖是別人的故事,但每一句卻都是自己最深刻的經歷,而令人動容的就是那些苦不堪言的感受被理解了;最後,在鳳飛飛的「心肝寶貝」中,隨著旋律所流瀉出的不僅是過往的記憶也再次被喚醒我們都曾經是彼此的寶貝,活動雖近尾聲,但感恩的眼淚與彼此的回饋才是這次課程最珍貴的禮物,它會為人帶來穩定的力量, 並且相伴漫漫長路卻不孤單。
音樂照顧最體貼人心的不是言語的指導,而是藉由觸動人心的旋律與歌詞引導照顧者,幫助他們以更有效的方式陪伴失智者。(圖片提供/賴香芸)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