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第明專欄】小型長照機構經營者的心聲

【吳第明專欄】小型長照機構經營者的心聲
2019/05/23

衛福部日前推估,目前長照住宿式機構缺口超過5萬張床,迄今國內住宿機構包含老人福利機構、護理之家、榮家共1631家,僅約10.5萬床,且占床率僅85%,需求量嚴重不足。衛福部擬投入總經費50億元於88個資源不足鄉鎮補助增設公共化住宿機構,期望各地民眾可就近取得平價且優質長照服務。

政策誤殺   北市機構數量砍半

事實上,台北市可以說是「長照受災最嚴重區域」,也是十多年政策變革來唯一「負成長」區域,總量減少超過59%!台北市長照住宿式機構從極盛時期的203家到現在僅剩下99家,全拜近10年來台灣長照政策完全以大型機構思維來制定社區型住宿機構的設立條件,完全忽略應以照顧服務與家屬為中心,而非以空間大或床數多為設置條件。

台北市住宿機構的消失,正是因為政策修正時對都會區機構設置硬體條件有重大變革,且政策並未事先考量、也無適時提出配套措施及修改相關法規,如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如住宅法、消防安全獎勵措施等,導致機構被迫關門歇業,迫使長輩只能外移其他縣市尋找住宿機構,就連地方政府的家暴個案都只能委由外縣市安置,完全背離長照最高指導原則與願景的「在地老化、社區化」,長輩必須移居跨縣市也違背傳統孝道原則。

然而,究其關門原因實在並非經營不善,也非照顧品質不良,卻慘遭政策誤殺。今日再看政府如熱鍋螞蟻,焦急投入大筆經費擬辦理公營、平價住宿長照機構,讓之前被錯殺關門的機構不勝唏噓,情何以堪。

台北市內最嚴重缺乏住宿機構地區為信義、大安、南港、松山四行政區,因為信義、大安土地房價高,機構倒掉關門後,沒人會設置新的機構。而南港、松山區多屬工業用地,也造成機構難以設置,目前南港碩果僅存一家私立小型機構。

長輩在機構內的休閒活動。(照片提供/龍江老人長期照顧中心)

政府應協助小型機構突破法令困境

從新聞上來看,政府要大力以50億經費在88地區200床大型住宿機構,卻在《長照服務法》中禁止設置49床以下「私立小型養護機構」,這是政策最矛盾之處。事實上,《長照服務法》要求每床需16平方公尺以上,這般大型機構比每床10平方米的49床小機構更難在都會區設置,也更難實現社區化與在地老化,更難符合人性需求、維持傳統孝道的長照願景。

政策辯護者以住宿型機構具備法人資格,訴求「非營利」的好處與理念,但從民國101年至103年台北市私立老人養護機構平均每年收容超過46%低收入或中低收入戶以及安置家暴個案的比例來看,較之同期台北市法人機構只收容10%至15%,更顯私立小型機構所做的公益行為遠高於法人機構。然而,這些私立機構卻未獲社會資源,設置與經營過程中也並未獲得任何優惠,卻依然願意以評鑑優、甲等之優異品質為政府照顧高比例的弱勢長輩,幫助他們的家庭。

從歷史看來,政府如果善待這些「做功德」的私立小型機構,並充分給予賦能與一點點資源,在經營發展上及時並主動協助機構突破法令上矛盾的困境,必能讓政府免去大費周章曠時尋地的心力,也能將這一大筆經費回饋到重度失能的長照使用者身上,減輕經濟負擔,並實現「在地老化、社區化」,讓孝道與全方位專業照顧兼顧,重度失能長輩魚與熊掌都能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