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彼
《老大人》電影中貫串整部戲的就是演員小戽斗(飾演 爸爸)的那兩套西裝。
如果你能留意西裝和小戽斗穿著西裝做了一些什麼事,你幾乎可以毫不費力地猜到最後的結局,以及劇中父親最後的決定。
因為這會成為你們開口討論照護議題,提前瞭解父母對高齡照護生活的想法。提前討論,事先瞭解,提前預備,才能知道如何解開家裡的照護枷鎖。
首先,請你先放下,生命應該如何結束的想法去觀看這部電影。
以身為一位諮商心理師的角度來觀看,我認為導演洪伯豪想呈現的是,社會大眾在面對這個議題時的無解處境,反映出千千萬萬個台灣家庭遇到照護問題時走頭無路之感。長輩為孩子著想,擔憂自己拖累孩子。青壯一代,在照護父母與婚姻和工作上面臨的困境,這些多角關係糾纏成結。
《老大人》的預告剪得太好了,但這個議題太大,大到編劇和導演想不出別的辦法,只好丟下這個震撼彈,嘗試讓觀看的我們去反思。
我去演講的時候,不只遇過一位健康長者真實地說出自己的心聲,「如果可以,會想乾脆自我了斷算了。」這麼錯愕的一句話,要是從自己的父母口中說出來,不知道聽見的兒女該有多難過?
身為諮商心理師的我,在這裡呼籲所有成年子女們,請不要撻罰長者有這樣的想法!不只要去理解父母多為兒女著想的心意,更要把握機會和他們討論「尊嚴善終」這個議題。
值得慶幸的是,台灣於108年1月6日,通過了《病人自主權利法》,也是亞洲第一個以病人權利為出發的法案。這個法案從立法到執行,皆是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楊玉欣女士不斷努力的結果。
《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焦點為病人,保障病人自己可以擁有知情的權利,並在知情以後,擁有選擇和決定自己醫療的權利,此法案的適用對象也比過去《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來得更大(見下圖)。
在人還健康的狀態下,能事先聽聽「當事人」的立場想要如何進行自己的醫療決定。就能避免掉很多急救現場因為病人已經昏迷,家屬、兄弟姐妹間不知該如何進行的紛爭,讓當事人掉入「被決定」的窘境裡。
今年三月,我有機會聽見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楊玉欣女士講起她對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心念。看著她播放著一張張插管或是電擊後病人狀態的照片,這些俗稱「急救全餐」的侵入性治療,維持了一個人僅存的呼吸以外,還剩下什麼呢?
那當下,我不禁開始思考,「這是我在和世界告別前最想呈現的樣子嗎?這是我父母親想要我記得他的樣子嗎?」
如果沒有事先討論,在醫療現場為父母做出決定的成年孩子,都會經歷非常大的傷痛遺憾與自我質疑,「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父母要的?我可以決定他要走還是要留嗎?」
父母想要如何轉身,能否做出與《老大人》劇中父親不同的決定,有賴身為成年子女的我們,提前意識到這個問題,提前與父母親討論。
逃避,永遠不會是最佳解。
無論你認不認同導演對結局的安排,諮商心理師艾彼都會鼓勵你,帶著父母進戲院。至少,你們能針對父母想要用什麼樣的姿態與世界告別,能有一次認真談話的機會!
*附註:根據衛生福利部1月2日公布的資料顯示,全台目前有77家醫院可以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作者簡介】
艾彼,筆名。諮商心理師(諮心字 第002383號),本名王昱勻。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因對人性好奇轉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輔導學系諮商組,就讀四年內拿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與美國密蘇里大學之諮商雙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