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燦宏專欄】ACE計畫領航 整合照顧再升級

【劉燦宏專欄】ACE計畫領航 整合照顧再升級
2023/02/07

老年人口一直以來是使用醫療資源頻率最高、花費最多的族群。然而,過去醫師習慣以各自專業治療長者、缺乏整合的概念與做法,容易讓長者陷入多重用藥、反覆住院、愈治療愈衰弱的情況,而這樣的醫療服務也會使健保財政更沉重。

類似的故事在醫院屢見不鮮:長者入院後因環境轉變、多重用藥、行動限制等,使得長者出現譫妄甚至失能,即使疾病痊癒返家後,家中照顧者更難以照顧。

面對長者不可逆轉的身體狀況,醫療需轉向以全人角度來治療與照顧病人,讓病人在治療的同時,亦能維持生活品質與身體機能,避免失能。這個轉向不只需要政策從給付鼓勵,醫院也需要翻轉治療觀念與內部流程。

“面對長者不可逆的身體狀況, 醫院需翻轉治療觀念與流程,轉向以全人角度來治療與照顧病人。”

視角轉換: 從單一科別走向全人角度

2019 年底,國民健康署開始於全國各層級醫院推動以「延緩失能」為導向的長者急性期照護模式, 簡稱「ACE(Acute Care for Elders;長者急性照護)」計畫,希望透過醫院整合團隊,提供跨團隊的服務,整體評估長者認知、行動、營養、用藥、憂鬱與排泄等功能,減少長者在就醫後失能的情形。

簡單來說,長者雖因某一疾病入院,但仍需整合多專業的科別與醫療人員,解決其他共病與多重用藥情況,避免住院期間功能下降,並協助順利回到社區,阻斷日後反覆入院的惡性循環。

長者雖因某一疾病入院,但仍需整合多專業的科別與醫療人員,解決其他共病與多重用藥情況,避免住院期間功能下降,並協助順利回到社區,阻斷日後反覆入院的惡性循環。(圖片來源/Pixabay)長者雖因某一疾病入院,但仍需整合多專業的科別與醫療人員,解決其他共病與多重用藥情況,阻斷日後反覆入院的惡性循環。(圖片來源/Pixabay)

ACE並不是新的概念,加拿大的西奈山醫院嘗試6年後,65歲以上長者總住院天數減少28%,再住院率降低14%,在2014年為整體醫療系統省下670萬加幣(合台幣1.5億)。臺北醫學大學的醫療體系自2019年承接國健署ACE計畫,從急診入院開始建立連續性照顧的流程,也的確看到效益。

1. 急診:到院後進行評估,找出高風險個案(如獨居、雙老彼此照顧等),轉入高齡住院病房或者整合病房。

2. 住院:長者分流進高齡病房或整合病房(分別由高齡專科醫師與整合醫學訓練完畢的醫師來主持)。希望整合不同科別與專業,整體評估長者衰弱、憂鬱、多重用藥、營養等風險,並提供床邊輔具或復健,維持長者既有功能。例如,雖然長者因肺炎住院,但評估後發現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鬆等狀況,可在同一個病房解決長者的問題。

3. 出院準備:長者一入院就著手出院準備,透過個案管理師與出院準備護理師評估長者後續的門診與照顧需求。在醫療端,不管是回歸醫院本身的整合門診外,也可連同評估報告下轉地區醫院或者社區醫療群;在社福資源端,則可協助轉介社區資源或者長照資源。

4. 門診:設立整合門診,將長者需要的相關科別整合在同一時段,由多科醫師同時看診,解決病人頻繁進出醫院的困擾。出院病人也可透過出備服務協助預約門診。

下一步重點:垂直整合首重連續性照顧

目前臺北醫學大學的醫療體系在執行ACE計畫後,效果已漸漸浮現,急診端對於高危險病人篩選達成率有94%、多重用藥整合後減少用藥達成率達62.1%、預防跌倒及骨鬆轉介完成率有79%,獨居長者通報則為100%。

舉例來說,曾有一位個案在洗澡時跌倒,導致右髖骨骨折入院,除了需要手術外,更評估出有許多慢性病與多重用藥的問題,很可能是造成跌倒的主因。而且個案與妻子老老照顧,經過住院治療後整合用藥,雖然出院時仍無法行走,也不願與妻子分離住進安養機構,最後在出備護理師評估需求後,轉介長照資源,並申請居家復健服務,才順利返家。

執行ACE,3年下來,最困難的仍在於如何垂直整合到下游醫院,這需要醫院與病家加強溝通,並深入了解病家需求。

隨著人口變遷之劇烈,醫療也需有所改變。如果一味提供斷裂的醫療服務,不只讓健保支出年年增加,更重要的是無法真正解決病人的問題,甚至製造問題。筆者相信,透過建立醫院端良好的連續性照顧模式,將可大幅減輕醫療與後續長照資源的負擔,個案也能維持生活自理能力。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3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