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研論在2013年找到一群對退休特別有想法,提前展開多元退休規劃與相關消費的先驅退休準備者,進行深度訪談,聊未來退休生活,也談理想居住設計與環境設施。其中,已婚熟齡族對於理想家屋的想像最有意思,透露著享受自在生活與期待親情關愛的雙重需要。
維繫好距離 彼此有自由
熟齡族考量自己與年輕人的生活步調、生活模式的差異逐漸擴大,已婚女性更經歷過與公婆同住的磨合期,超過七成已婚有子女的先驅受訪者,表示退休後不打算與已婚子女同住,其中女性多於男性。48歲、擔任護士的簡女士這麼形容退休生活:「我覺得每一個人應該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不需要小孩幫我買飯、照顧我,也沒想過要依賴他,或讓他依賴我。」53歲、在自家貿易公司擔任會計的簡大姊,提到兒子結婚一定要他們搬出去住,「自己住的話會比較舒服,東西想要怎麼放,都可以自主。儘量不要去跟兒子、媳婦住在一起,他們也會比較自由。久久見一次,感情比較好。」
留間子孫房 等待幸福時光
在理性面,他們不希冀子女的金錢與照顧,也接受養兒不能防老的事實;在情感面,根深蒂固的華人傳統價值觀,卻又讓他們對成年女子有許多說不出口的期待。53位已婚有小孩的先驅者,在預想未來15年後的一日生活中,68%談及三代同堂的生活互動場景,62%在未來住所中,預留了房間給成年子女回家時住,「他們帶孫子來看我時可以住。」顯示這群熟齡族對子女的心理依戀,以及有子女經常相伴的渴望。
他們在行為模式雖已轉向「重質不重量」, 在乎子女的「孝心重於孝行」,心理模式仍渴望子女的「自發性關懷」,攜眷帶孫回家住一晚,三不五時回家蹭飯。面對面互動的親情最為可貴,子女主動的關心和問候無可取代,留一間子孫房,就像存一份相繫不斷的親子情。
室內空間納入自然元素
進行居住空間規劃時,多數已婚熟齡先驅者自動將子女離家後的多餘空間轉換成個人專屬的興趣空間,例如:閱讀、演奏、視聽、健身、園藝、繪畫等。公共空間則考慮朋友到訪的社交所需,不只客廳具備待客的舒適性與娛樂性,半數熟齡女性把心思放在多人互動的開放式廚房設計,「廚房是讓我們玩食材,也是人際交流的地方,一邊做菜、一邊說笑,大家一起參與更開心。」
最有趣的發現是,除貓狗寵物之外,熟齡先驅者們不約而同地在多處室內空間納入自然元素,充足陽光很重要,「老了很需要能量,沒有陽光會開始憂鬱。」室內綠意不可少,「想種種花草、培育芽菜,小孩都出去了,空間保留給他們可能也是空著。把照顧他們的心情拿來照顧植物,享受照顧過程,同時又有收穫很不錯。」也有熟男們打算好好養魚與照顧水草缸,「看著牠們游來游去,很有生命力。」因應退休後一人獨處或兩老相看的時間增長,生活空間引入生生不息的生氣,以及促進人與人互動的媒介,將成為熟年居住再設計的顯學。
歡迎來到實現自我的新家屋
熟齡父母因同理心使然,不願下一代像自己一樣背負沉重家庭負擔,主動為子女解脫家庭責任, 例如:不需扶養自己、不要求同住,或不需再擔負家庭經濟重擔等。此同理心也包含補償心理在內,彌補自己小時候沒享受過的自主自由,不再將威權教育強加在下一代身上。可以說熟齡透過自覺和自省,重新詮釋家庭關係, 逐漸鬆綁傳統的家庭責任。當陪伴的量不再是重點,轉而為促進親子關係和諧,發展自我興趣,促進情誼增溫的居家空間安排也將重新定義。
完整文章請見「安可人生雜誌 第七期 –熟年理想家屋」誠品、金石堂、博客來、讀冊各大書店均售
[ad id='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