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爸媽故意要生病?換個角度講,讓長者主動練健康

書摘|爸媽故意要生病?換個角度講,讓長者主動練健康
2023/03/30
作者/專欄

「健康的人可以有很多夢想,但不健康的人只會有一個夢想。」

我是藥師,但我卻無法預防我的爸媽生病。

時間回到我剛考上醫學大學的那一年,那時候還年輕,血氣方剛的那種年輕,總覺得自己能念醫學大學很強很偉大、很值得走路抬頭挺胸。「畢竟多難考啊?全台有多少人想擠進這個名額,終於被我拿到手了!」你可以想像一位十八歲的高中剛畢業小屁孩手拿著錄取成績、兩步併三步的跳著走回家,模仿著自己穿著藥師袍的樣子:「每一種藥的作用與副作用我都倒背如流!每一種疾病都能被我藥到病除!啊哈!」

這還不夠。

當我大一上學期一念完《預防癌症》的相關單元,我就帶著初生之犢的勇氣回家提醒爸爸:「欸老爸,你知道吃檳榔喝酒又抽菸的人,得癌症機率是別人的一百二十三倍嗎?你趕快戒」「欸老爸,你知道抽一包菸就會減少4小時的壽命嗎?你趕快戒」「欸老爸,你知道就算戒菸之後,原本吸菸的風險還是會累積起來伴隨你一輩子嗎?你趕快戒!」

當然我爸是不理我,然後我們就吵架了(畢竟血氣方剛)。

我們從我念醫學大學第一天就開始吵,吵到我爸確定罹癌的兩周之前,我們都還在為了「為什麼你不戒菸」而吵架。「要抽菸就去陽台抽好不好?要得癌症你自己得就好。」「吵什麼?你現在是在吵什麼?」

作者與爸爸因為戒菸而吵得不可開支。(圖片來源/pexels)

作者與爸爸因為戒菸而吵得不可開支。(圖片來源/pexels)

很明顯的,這些年的唇槍舌劍不可少,但我爸當然都沒有成功戒菸。除了失業沒工作的那幾年,為了省錢,菸抽的比較少之外,後來幾年的菸癮還越抽越大。「我從高中就開始抽了啦,很難戒啦」竟然還搞的好像每一位抽菸爸爸的藉口都一樣。

但管你好不好戒,抽菸會讓人生病的事實就是攤在眼前,電視上董氏基金會就是這樣宣導、甚至菸盒上面也是這樣警告啊?「肺癌?性功能障礙?那你怎麼就是聽不懂人話呢?」所以我們父子倆持續為了健康這檔事刀光劍影,從胡蘿蔔與鞭子與發毒誓樣樣都端出來用了,也都沒有用,然後他就得癌症了。在我爸生病的那天,我除了「你活該」的感覺之外,完全沒有感到任何意外。

好奇怪,真的好奇怪,這感覺就好像我爸是「故意讓自己生病」。

那我媽呢?媽媽總會比較好說話了吧?因為我外婆也有長期吃糖尿病藥的緣故,我擔心媽媽也遺傳上了糖尿病的基因,所以我尤其對「糖尿病」的單元更加用心與留意。

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我唸到《糖尿病》的單元,課本上還特別提到:台灣女性平均在五十四歲的前後會確診糖尿病。你想的沒錯,我特地就在媽媽的五十四歲那年,買了台血糖機給她當作生日禮物。

「哇,你看看,這科學統計有多精準啊!」在媽媽生日那天,我迫不急待地將生日禮物打開、安裝、測量看看媽媽的血糖,哇,還真的被我們發現了,我媽果真正處在糖尿病前期(飯前血糖比標準高,但還不算是糖尿病)。現場搞的好像是我成功幫自己預防生病一樣,我本人超級開心。

「這是好消息啊!提早發現高血糖、控制好糖尿病,這樣我們就可以提早預防併發症!」我甚至還暗暗自喜:接下來的一切都只要照著書上的流程走,我就可以幫媽媽的忙了。阻擋了一切失明、截肢、褥瘡、神經發麻的後遺症。你看,念醫學大學多好、多有用!大家都是等到生病了才開始注意身體健康,但我們家的媽媽可不一樣,因為她有個念藥學系的兒子!

「媽,首先是多運動!多喝水!然後我們積極的控制飲食!」

我手指著課本上的〈糖尿病控制〉那一頁。

「不要。太累了。」我媽一面收拾晚餐的碗筷,一面回答。

我竟然又被拒絕了?

難道媽媽也想「故意讓自己生病」嗎?

我不死心,我就是要追問下去:「但如果控制得好,這樣你就不用一輩子吃糖尿病的藥了呢?就算累,為了身體也要維持啊!」我語氣理直氣壯。

這時候我媽才放下手邊工作,緩緩地說:「你想一下,我每天都要去雇主的家裡面打掃,人家的廁所貴成那樣,我如果『多喝水』,那我要去哪裡上廁所?然後轉換到下一位雇主之間的倉促交通時間,我哪有時間可以『好好吃飯』?沒有吃太多飯就已經很不錯了。而且,像我們做苦力工作的人,如果沒有吃飯,就不會有吃飽的感覺,不可能減醣啦!」

「而下班回家『多運動』又更加不可能了。」我幫我媽補充,畢竟我這臉已經被打得夠腫了。

「沒錯,所以還是讓我吃藥吧。吃了無法控制就去打針(胰島素)。」語畢,媽媽拿穩了手上的碗筷,轉身走進了廚房,不想讓我看見她的表情。只留下我一個人陷入了沙發、陷入了長長的沉思。

當下,我滿腦子就只有一個念頭:長期跟著課本學習治「病」的我們,是否都忘了如何治療一個「人」了?

課本從來就沒有告訴過我們,健康建議本身,其實很容易與病人的工作性質互相牴觸。課本也不曾告訴過我們,在健康建議執行的當下,將會給予病人極大心理壓力。當然了,課本也不會這樣下筆:使用健康建議的諸多限制,將會降低使用者的生活品質、讓他的生活更加難過。

沒有,課本什麼都沒有說。

它只負責把我們訓練成一台健康建議留聲機——負責念出書本裡的文字,而嗓音還特別討人厭的那種。「遇到看到A數據,就用A方法處理,若沒有成功就改成B建議。」教科書一邊說,一邊把我們培養成一個眼中只看的到「疾病」、「數字」,而眼裡完全沒有「人」的醫療人員。

說好聽點,這麼做的好處是容易集體教育,但壞處早已顯而易見了:有八十二%的人口做不到照顧自己、台灣有七十%的洗腎病人來自血糖血壓控制不好、洗腎成為健保支出排行榜長年冠軍、台灣的洗腎率蟬聯世界第一(而且連續十幾年)。還有還有,明明只要驗個大便就有九成機率可以活下來,但全台知道有健檢服務的人裡,仍有五十一%的人不想做健康檢查,大腸癌至今榜首連續十三年。

三高會直接造成洗腎、截肢、中風、癌症、肌少症等等,「讓人臥床」的人生休止符。慢性病這惡魔,就像爛傷口上的膿,就算勇敢地撒手不管,它也不會仁慈的停止敗壞你我的健康。

身為兒子的我,還想要帶爸媽吃遍迴轉壽司、一起吹熄一百歲的生日蠟燭、還要一起分享快樂與所有生活上的難關。我不要他們明明還活著,卻像是活死人般的看著天花板發呆、每三天插管洗腎一次、半癱中風流口水、躺床躺到全身褥瘡。我不要。

所以我可不能就這樣放棄。

我是這樣做的:

既然母親說她的中午只能吃便當,那我就幫媽媽尋找,她的中午休息時間有什麼「減醣便當」選擇,給她一份減醣便當地圖。若當天減醣便當的選擇不多,提醒她幫一般便當做點變化也很不錯:增加一般便當的蔬菜量以減少升高血糖的速度、把炸雞腿改成烤雞腿,輕鬆減去裹皮上的澱粉與熱量。我要找到簡單又控糖的方法,讓媽媽的午餐還可以繼續吃便當。

作者協助母親調整飲食,幫她整理「糖尿病人可以吃的美食清單」。(圖片來源/pexels)作者協助母親調整飲食,幫她整理「糖尿病人可以吃的美食清單」。(圖片來源/pexels)

而媽媽的早餐、晚餐時間都能夠好好吃飯,那我就別給限制,只需幫她整理「糖尿病人可以吃的美食清單」。例如,將早餐改成前一天就能準備好的地瓜、香蕉、茶葉蛋,偶爾加入九層塔與辛香料做些變化,適時再配上一杯無糖豆漿,哇,聽起來就好好吃。那晚餐呢?海鮮、青菜,這兩者絕對是最適合糖尿病人吃的食物。清蒸鱈魚、絲瓜蛤蠣、烤蔬菜烤蝦烤干貝,啊,就算是吃著減醣飲食的人,一定也能脫口說出:C'est bon (就算你不懂法文)。

開心歸開心,千萬別忘了回頭詢問媽媽:「媽,這些建議好不好?」

恩,母親說她很愛吃。很好,那表示就算明後天我回台北了,沒有人可以在家「盯哨」,要媽媽繼續照著做也很容易了。

甚至其他確保運動、喝水、飲食均衡的建議,我都是這樣行動的。沒有吵架、沒有拒絕、沒有忘記去做,都沒有,這一切就是那麼健康又那麼的融入生活,好吃到連父親也加入了減醣飲食的行列。

「既然是健康建議與「生活」之間有了摩擦,那我們能不能轉個彎,讓爸媽能「同時」保有快樂的生活習慣,又能達成健康建議呢?」

「既然是健康建議與「工作」之間產生了矛盾,那我們能不能硬要讓爸媽能好好工作,又能同時控制好疾病呢?」

可以。只要發揮人情味,將書上給的建議,與對方平常的生活,兩者做些結合就好。

在這時,我終於懂了,「病人」這兩個字之中,最需要被治療的其實是「人」啊。我竟然還曾經抱著「這都是爸媽活該」、「這都是因為他們從不在意」、「他們根本就是故意讓自己生病」的想法。天啊,我真是個只會死讀書的王八蛋。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2015):https://www.mohw.gov.tw/cp-2645-20565-1.html

[2] 台灣腎病年報,第004頁(2016): https://lib.nhri.edu.tw/NewWeb/nhri/ebook/39000000431630.pdf

[3]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2020):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86ACD5A48FA3B1A1&topn=23C660CAACAA159D

[4] 美國腎臟數據系統 USRDS 2018):https://www.usrds.org/media/1738/v2_c11_intcomp_18_usrds.pdf

[5] 美國腎臟數據系統 USRDS 2020 https://adr.usrds.org/2020/end-stage-renal-disease/11-international-comparisons

[6] 美國腎臟數據系統 USRDS 2021 https://adr.usrds.org/2021/end-stage-renal-disease/11-international-comparisons

[7]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1):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15&pid=1126

[8]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5):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26&pid=1728

[9]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19

(節錄自:吃藥之後,然後呢?:從文明病纏身,到減少吃藥的第三人生 ) 


吃藥之後,然後呢?:從文明病纏身,到減少吃藥的第三人生 

作者: 胡廷岳

出版社:印刻文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