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沙鹿火車站,跳上計程車,報出「好好聚落」的名號,連地址都不用給,司機便可熟稔地上路,穿過隱密的羊腸小徑,找到繽紛顏色的貨櫃屋據點。這是中部地區近期超熱門的網路打卡景點,沒有大眾運輸可到,只能按著簡約指標尋路,兩年內湧入將近三十萬遊客。
好好聚落的社會實驗
站在網美最愛拍照的貨櫃屋前,創辦人紀金山顯得有些拘謹,這座由他一手打造的「好好聚落」,是一個實驗基地,開創老後生活想像的可能。預計在2019年底,好好聚落旁正在施工的圍籬裡,也將會長出一棟六層樓高的銀髮住宅,50戶套房空間,不做老人安養院,號稱要打造「探索人生的旅店」。
打開紀金山的心中藍圖,希望能打造符合在地特色的社區居住和照顧服務的社會創新事業,一棟附服務的通用住宅,有「青銀共好」的理念,提供年輕人入住,以「類家人」身份跨代共居陪伴高齡者,目標客群鎖定在65歲以上的銀髮族,尤其是超過75歲的單身消費者,來這裡不用煩惱三餐、打掃與生活管理。
一個大學教授,或許有人覺得他不務正業,不是埋首窩在研究室,課堂拉到了貨櫃屋,顛覆了一般人對學者的印象,走出一條不同的路。他為何找股東募資推出建案?如何打造一個聚落?
人生是台雙主機
「人真的很不一樣,我比較像雙主機那種。」紀金山自我剖析,從教職轉往大學,又從課堂出走到長照產業界,人生注定只能一心多用。雙重身分共存於紀金山身上卻不突兀,「多工」因子早有跡可循。
師專畢業後,他留在家鄉台中龍井當國小老師,因緣際會考上東海大學社會系夜間部。因深受睡眠障礙所苦,他才發現「努力讀更多書,不讓人生太無聊」,竟然是可以安眠入睡的解方。於是在職進修一路念到博士畢業。
研究社會學的理論,讓他看透資本主義社會運作的邏輯——「擁有資本才會是人生的贏家」。於是他自修投資理財,學會避險、轉換公司債、利用時間差買賣股票,念研究所在職進修時期,就已經是投資股票高手,他還曾被任職國小的校長好意叮囑:「別為賺錢傷害教學道德。」沒想到,熟悉商業市場的運作,奠下他日後經營社會企業的基礎。
結束14年國小教職,紀金山選擇進入靜宜大學繼續當老師,在系上也是獨樹一格。「社工系滿多人覺得紀老師就是商人,他有商業經營頭腦,但最可貴的是他看得到社會問題,而且他想要解決。」紀金山的學生李依仁深受啟發,跟著他從學界一路到業界,現在擔任有本生活坊照顧咖啡館的店長,談到他對紀金山的觀察。
學者「下海」作組織
當靜宜大學社工系主任時,紀金山眼見系上學生到非營利組職實習,卻發現環境不佳。與其抱怨,長年研究組織設計的他,選擇捲起袖子,自己來做。2010年,他成立福氣社區關懷協會,邀請許多學者一起加入,不少前輩不僅不看好,還勸他:「教別人怎麼做就好,不要自己下海,很危險的。」
「台灣需要有人到泥地去打滾,弄清楚那些know-how(實際知識)。」紀金山說出當時的念頭。八年過去了,福氣協會陸續接下社區育成中心、身障關懷據點經營與服務等公部門標案,也成立社區生活支持中心,開拓社區照護工作,從兩名兼職成長至60名專職人員,一年運作需要1500萬週轉金,不能被動等待公部門補助或杯水車薪的捐款,福氣的服務也開拓多元財源,像是加值的自費服務、對社區開放的愛心飲料小舖。但是,福氣終究是非營利組織,也無法向銀行借貸。紀金山進一步成立有本股份有限公司,朝向社會企業發展,也解決福氣資金的燃眉之急。
高齡住宅夢從平地起
學術研究讓紀金山洞見各種社會問題,但他更執著於如何找出解方。回想2005年做了第一個長照研究,面訪全台北186家老人照顧機構,訪談時,他問機構負責人:「老了以後,你想不想住在自己的機構?」千篇一律得到答案都是「最好不要!」這讓他大吃一驚,也看見台灣長照服務的低度發展,缺乏好的選擇。
這個疑惑深埋在心,高齡社會海嘯急速襲來,這位具有投資眼光的社會學者,看好未來的需求發展,他笑說,只要看準「逢低買進」,此刻是蓋高齡住宅的進場好時機。於是,一腳跳入了高齡宅的銀髮產業領域。
被朋友揶揄「買房地產跟買白菜一樣」的紀金山,憑藉買法拍地所累積的鑑價能力,他開始尋覓適合的土地,號召11名股東共拿出三千多萬資金買地。花費3年,終於買下足夠興建的用地,加上租來的土地,整個園區達三千坪,包括好好聚落與興建中的附服務通用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