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照顧|面對生命迄站 懷抱同理心與長輩大方談死

多元照顧|面對生命迄站  懷抱同理心與長輩大方談死
2023/05/09
作者/專欄

照顧陪伴走向多元服務,如何面對臨終課題?台灣需要打破避諱談死亡的文化,陪伴長輩面對生命終極的問題,也是照顧者需要探索,因此有了創新的服務模式。

「死亡咖啡館」斗大的命名字樣,勾起世人對生命的玄幻念想,然而活動中不見披著斗篷的死神,亦無漂浮的幽靈,只見笑容溫暖、人稱台灣「禮俗女王」的-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他苦心找方法,力求打破華人避諱談死的文化框架。

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

以「死」之名 談生前準備

「來這邊齁,是我第一次公開談死亡,但不會怕啊!我跟阿公兩人私下常討論;有跟孩子講過,當時孩子疑問:『媽,你這麼早講這個做什麼?』我說早晚要講的,就是怕告別式辦得太鋪張浪費。」一位阿嬤帶著靦腆神情,吐露心聲,眼神卻很堅毅,透徹面對人生最後一道課題。

為了營造能讓長輩侃侃而談「死亡」的溫馨氛圍,郭慧娟和團隊獨家研發「生死桌遊館」。透過桌遊活動,將錯綜複雜、沉痛隱晦的生命課題,化成遊戲關卡中的字句,砥礪玩家闖蕩破關,成為突破生命難題的勇者。

比如【告別通關】桌遊,用「擲筊」小遊戲提問隔壁玩伴,相互猜想身後事規劃的喜好。遊戲設計靈感,源自郭慧娟觀察到長輩平常跟家人避談死亡話題,盼其透過遊戲反思,對於身後事能有所規劃,避免留下遺憾,而非離世之後,家屬都透過「擲筊」來決定。

【告別通關】桌遊以趣味擲筊方式進行,營造能讓長輩侃侃而談「死亡」的溫馨氛圍。(攝影/歐芯萌)

【告別通關】桌遊以趣味擲筊方式進行,營造能讓長輩侃侃而談「死亡」的溫馨氛圍。(攝影/歐芯萌)

桌遊內容分成11關,不同關卡就會對應不同問題,像是想要穿什麼壽衣款式?遺照要用大頭照、沙龍照或旅行照片?治喪或告別式的地點?想用的棺木、骨罐、音樂或花款?甚至安葬模式等細節,一律用擲筊互猜彼此的決定,趣味引發笑聲不斷。

為何動念,想引領社會講開避諱的死亡議題?回溯至2016年,郭慧娟帶領死亡咖啡館大約1 年多後,體悟到生死課題是一連串的綜合性準備,但一般人面對死亡時,往往身邊沒有人可以幫忙、引導一系列的臨終關懷、身後事或喪禮籌備、悲傷心理諮詢等,各個專業都被切斷。於是他把過去20 幾年累積的經驗,拼接成完整的生死概念,並設計成桌遊體驗。

郭慧娟侃侃而談,死亡,是生命必然現象,每個人遲早都要面對。因幫忙殯葬業友人成立公會,開始接觸禮儀師行業,他也進入南華大學念了生死學研究所。一路走來郭慧娟感受到,華人家庭難以坦然面對死亡,「很弔詭、矛盾,應該改變心態,讓每個人在生命最後一程,可以有正向省思。」

郭慧娟自2014年引進「死亡咖啡館」,發源於2010年英國創辦人瓊‧ 安德伍(Jon Underwood),目前已獲得30多個國家響應;在台灣,過去9年來辦了700多場活動,真正坐下來一起談死亡的民眾,至少超過3萬人。「我很驚訝的是,台灣民眾沒有想像中避諱去談。若有不能談的部分,也可以慢慢突破。」

陪伴長者正向看待生命終極課題

近5年來,郭慧娟更深入社區據點,陪伴各地長輩解決生命終極的問題—好好面對死亡。

長輩透過桌遊反思身後事的規劃。(攝影/歐芯萌)長輩透過桌遊反思身後事的規劃。(攝影/歐芯萌)

曾經有年約22歲的女生,想關懷肝癌末期的舅舅,卻只會說「加油」,郭慧娟心有戚戚地說「當我們面對摯親的生命即將消逝,臨終關懷卻如此笨拙。」他向那位女生真誠分享,關懷需要同理心,別落入一位還能活60、70年的年輕人心境—希望長輩能加油養病,安慰他不要想那麼多,而是要進入長輩的生命情境,詢問對方有什麼需要幫忙。

有了晚輩實際的關心和協助,長輩才知道怎麼預立遺囑,或為臨終醫療做決定,捍衛自己善終的權益,葬禮也可以自己作主。郭慧娟明顯感覺到,採取積極的行動會帶給長輩安心,有效緩解面對死亡的焦慮;突破舊有觀念的束縛,也讓生命有更多空間可以呼吸。

穿梭於死亡思辨的領域多年,郭慧娟認為,華人長期以來恐懼死亡,可能是一種集體潛意識。他會在死亡咖啡館拋出很多問題,引導大家直視害怕的原因,「每隔一段時間,我也會問自己,如果明天就死可以嗎? ok與否的理由會是什麼呢?」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4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