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一甲子的雲林同仁仁愛之家,由於照顧觀念的改變,年輕的照顧者見到長輩的進步,並獲得長輩肯定,自己及家人也一改以往對長照機構的負面印象。
克服最難熬的頭一年
社工背景的廖志峰主任,早期加入同仁時,感受到被長者需要而不忍離開。且當時物資缺乏,持續幫機構解決問題,也為自己帶來成就感,於是一做就是18年。
另一位年輕照服員廖方啟副組長,自畢業服務至今,也有6個年頭。當時在家人不認可之下進入同仁,不敢對家人朋友說自己是照服員,的確徬徨了一段時日。加上當時整個團隊只有兩位年輕人,面對的都是較年長的叔叔阿姨,存在很大的隔閡感。
直到有次放假5天出國玩,返回工作崗位後,有位長輩看到他竟然哭了,因為長輩以為他離職了。發覺長輩們需要你,被肯定、被需要的價值出現了。這種感覺的價值遠大於薪資多少。後來更上了電視媒體,家人及周遭朋友也都看到了,因此更肯定這份工作的價值。
工作一段時日後,晉升管理職,帶領其他年長照服員。更因為自力支援的實務經驗,擔任專業授課講師,帶來了工作上的具體成就。
自立支援讓照顧價值具體呈現
長輩自理能力上升、找回生活樂趣讓長輩笑容多了。對照服員來說,照顧變的更輕鬆、與長輩互動更頻繁,繁雜的工作變得更多樣活潑,人員的流失率自然下降。
以往僵硬的照顧方式,即使長輩有意見反應,往往看不到具體回應,慢慢的隔閡就出現。反之,長輩的意見與要求被滿足,互動就會往正向發展,甚至長輩不願意跟家屬說的事,竟然願意跟照服員說。這不再只是提供一個服務,而是人與人間的一層新關係被創造出來。
實習要到好環境才容易留下來
對長照相關科系的學子,懂得照顧才能帶人,畢竟照顧是一門專業能力,從基層做起是很重要的一個過程。但這也要有好的場域,來讓學生們有正面的體驗。有些學子實習後,反而就決定不進長照。機構本身也有責任提供一個有暖度、有溫度的場域,讓工作本身能帶來快樂,而不是個冷冰冰的環境。
以同仁為例,共有12位年輕照服員,之前外籍勞工超過一半以上,現在則因年輕人的加入降到一半以下。
國中就來當志工的照服員
照服員康婉茹在國三寒假,就到同仁當志工。有人說老人們都很髒、很煩、有怪味道、就是一群神經病,她的回答卻是:『不會啊!他們在我眼裡只是大人版的小孩』,從此漸漸地喜歡跟長輩們聊天、玩耍。這是另一種典型,一切來自天性,而非後天的雕琢。
除了天性之外,家庭教育也大有關係,有些家長不讓小孩接近老人們,怕容易傳染病菌。這樣的小孩長大後,當然因為陌生而不會喜歡老人。
我們不能期待每位年輕人都愛老人,也很難期待父母們都教育小孩愛老人。但是,營造一個讓部分年輕人容易融入的場域,讓年輕人容易找到存在感、成就感的場域,好像沒那麼難吧?
(撰文/侍家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