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長期臥床病人常發生「壓瘡」或「褥瘡」問題,也就是「壓力性損傷」(又稱壓傷),容易造成病人疼痛、感染的風險,以及醫療成本的增加。在一場「壓傷預防與治療」論壇中,衛福部臺中醫院外科主任蔡新中表示,不論是急性或慢性的照護場域,使用氣墊床很重要,還要搭配正確的翻身與擺位,才是良好照護的關鍵,可以預防避免壓傷的發生。
中華民國老人福祉協會在南港展覽館舉辦「壓傷預防與治療」論壇,邀請蔡新中發表「氣墊床在院內壓傷傷口照護之臨床應用」經驗分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輔具中心組長施啟明則講述「減壓床墊與輪椅座墊的選擇及正確使用」,並且現場實際傳授正確操作的方法。
常接觸到病情嚴重的糖尿病截肢病人的蔡新中指出,台灣有200多萬的糖尿病人,每年約有一成病人會因病情嚴重住院,其中大約有7、8千人會因糖尿病足而截肢,也就是一天約有20人會截肢。而截肢病人住院常會出現壓瘡反覆發作問題,因此「壓瘡的預防」相當重要,其中有沒有使用氣墊床是一個關鍵,如果沒有使用它,照護上會很慘,但也要搭配正確的翻身和擺位,才能照顧的更好,以避免壓瘡的產生。
所謂壓瘡或壓傷,指的是皮膚和下面的軟組織的局部損傷,損傷可能是完整的皮膚或開放的潰瘍,並且可能會疼痛。蔡新中強調,若是發生壓傷,最重要的是避免感染,要減壓缷除有問題的壓力源,還要做好傷口的照護,有些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氣墊床來減輕壓力。
壓傷的預防與治療策略,蔡新中表示,應採「DD Mrs.SKIN」(皮膚夫人的鑑別)方式,必須從疾病辨認(DD)、相關的治病機轉(M)、危險評估工具(r)、氣墊床支撐面(s)、皮膚評估(S)、保持活動(翻身與擺位)(K)、失禁性皮膚炎(I)、營養(N)等八個面向著手,其中氣墊床對於改善壓力相當重要。
蔡新中進一步解釋壓傷照護處理的原則,「翻身與擺位」是照護的重點,需要輔具的協助處理,其中床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應選擇使用合適的床墊,但要注意患者翻身擺位時會造成剪力,底部皮膚和床墊間就必須用手順一下。
對於減壓床墊與輪椅座墊產品的選擇,施啟明則強調,「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個別化適配才是王道。」臥床病人因為一定程度上的壓力,可能造成皮下組織血管塌陷,血循受阻、組織缺氧,若是長時間缺氧,會導致組織壞死而發生壓瘡,因此減壓床(座)墊選用,必須選擇能讓壓力下降,以及可以打斷時間連續性的產品。
施啟明進一步說明,減壓床或座墊的科技應用,必須注意減壓產品支稱的穩定性、均壓的設計,首要沉入形變才能減壓,像座墊藉由受壓時的沉入性形變,可增加承重面積,讓體重重新分佈在較大的支撐面,以降低座面的平均壓力;其次是打破時間連續性,可藉由不同皮膚部位間交替輪流受到支撐、懸空減壓,可避免同一部位皮膚持續受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