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能人口大幅增加,長照需求與負擔也隨之激增,「復能服務」及早介入協助長輩自立生活訓練極為重要。在一場「長照復能實務分享─讓物理治療陪你看見”能”」 論壇中,台灣物理治療學會連續性照護推動委員會主委林佩欣表示,居家復能服務,是以生活為目標,由物理治療師到個案家中提供一對一的復能服務,會根據長輩在家的需求執行活動訓練,為期十二週,可以「讓長輩從過『病人』的生活,轉變成過『人』的生活」。
「復能與復健並不一樣」,林佩欣指出,復健是疾病急性期時,在醫院進行積極性、密集性、重複性、治療性的活動訓練;回家後進入疾病的慢性期,則可進行居家的復能訓練,由物理治療師到患者家中,以患者為中心,協助患者融入生活的訓練,盡可能參與執行有意義的活動,提升其自主性及生活品質,恢復自立的生活,以減輕照顧者負擔及降低照顧支出。
復能包含運動及訓練生活行為改變、自我管理和健康老化的教育諮詢、環境改造、輔具、資源利用等,林佩欣強調,復能服務的照顧過程,物理治療師是生活教練,「從旁協助」讓長者的生活功能發揮,照顧者平時也要協助長者練習,是復能成功的關鍵之一。根據國外的經驗,接受復能服務後,幾乎一半的個案可以不需要任何長照服務。
「長照,沒有人是局外人!」臺中市物理治療師公會理事長許靜儀認為,長照是人生必修的課題,她娓娓道出她所照顧的一位像半植物人的阿嬤,屬於第8級的重度失能,因中風完全無法自理生活,呈現臥床嗜睡状態,日常生活完全仰賴孫女及外勞的照顧,但經由她敏銳的觀察及用心的復能照護十二次,並交棒給其孫女及外勞學會照顧方法,落實了24小時的復能計畫,因此阿嬤進步的很快,已降至第7級的失能,不再臥床嗜睡了,可以自己推輪椅到客廳去。
還有一位百歲人瑞的阿嬤,有重聽又小中風過,一個月跌倒2次,體力 很差,有吞嚥障礙、營養不良,日常生活都需要他人協助,屬於第8級的重度失能,經由許靜儀的臺中醫院所組成的專業復能團隊協助,首先從營養和吞嚥著手改善,經過2個月12次的復能照護,降至第7級的失能,阿嬤已可以主動向人打招呼,也能自行走路了。許靜儀深信,「人,才是長期照顧的關鍵。」
失智患者也是長照2.0復能照護的對象,台中市失智共照中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盆機能整合照護中心物理治療師賴郁芬指出,失智的復能訓練,如果只做認知訓練,對於腦部功能衰退沒有幫助,動腦的認知訓練應與運動結合,朝向多元性、功能導向的運動設計,可做漸進式的阻力運動、有氧運動、伸展運動、平衡訓練等,會有很好的認知功能改善。對阿茲海默症患者來說,「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走路可以活化腦功能,改善腦部衰退情況,走路過程中給予認知的挑戰,他們的表現會更好。
「長輩玩得開心最好!讓長輩自己吃飯相當重要。」賴郁芬說,居家復能服務,以增加患者活動度為主,在活動設計上,平衡訓練包括肌力、柔軟度、協調、干擾等,認知訓練則有記憶、數字運算、顏色形狀、五感、音樂律動等,透過互動而有運動認知。
其實在日常食衣住行育樂方面,就可以做一些認知和活動結合的訓練,尤其是藉由育樂過程,可以讓他們願意去活動、參與活動。賴郁芬復能照護的一位阿嬤,日夜顛倒、不想動、情緒冷淡,得知阿嬤愛下象棋,就投其所好一起下棋,也因為阿嬤年輕時在屏東從事摘菜工作,家裡開早餐店,多了聊天話題而增加了互動,再由孫子帶出門散步,因此讓阿嬤變得有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