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3.0政策改革 資本市場競爭並進|照顧產業回顧與展望論壇
面對超高齡社會來臨,台灣長照產業正站上政策改革、科技應用與市場競爭的交叉點。《ĀnkěCare創新照顧》雜誌18日在台北舉辦 「2024-2025照顧產業回顧與展望論壇」,聚焦長照3.0 政策藍圖與產業發展趨勢,探討長照市場資本化與IPO浪潮、長照公費與自費發展及人力資源挑戰。(閱讀更多)
延伸閱讀:衛福部次長呂建德:長照3.0升級服務體系 提供全生命週期的整合照護|照顧產業回顧與展望
長照政策與產業變革 資源分配、服務銜接待加強|照顧產業回顧與展望論壇
《ĀnkěCare創新照顧》雜誌20日舉辦「2024-2025 照顧產業回顧與展望論壇」高雄場,長照司表示將推動出院返家照護、十分鐘照顧圈及居家服務分級制度的新策略。民團則表示,長照資源配置失衡、醫療體系與長照脫節以及人力不足,仍是政策落地的三大難題。(閱讀更多)
延伸閱讀:【失智症協會專欄】盼長照3.0提供多元創新服務 幫助失智家庭穩步前行
長照3.0打造十分鐘生活圈 長者需求車程10分鐘可完成
聯合報報導,醫師公會全聯會19日舉辦「長照政策現況與未來展望」線上演講,由呂建德向醫師公會會員談長照政策現況與未來展望,目標要推「十分鐘生活圈」,讓長者在地安老的需求可以在開車路程十分鐘內滿足,並且將推行一定年齡以上,一生一次免費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另外,照護人力單靠本籍人力不夠,夜間照顧需要引進外籍照護工協助。
延伸閱讀:【黃冠凱專欄】智慧科技領航長照3.0 驅動均衡社會發展
在宅醫療整合照護試辦計畫 住院率和急診就診率雙減
自由時報報導,中央健康保險署中區業務組去(2024)年開展「在宅醫療整合照護試辦計畫」(R2),並於19日在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辦理期末成果發表會,盼強化醫療資源的整合與效率,為在宅照護模式注入新動能。成果顯示,計畫所提供的在宅醫療服務顯著提高病患的生活品質,並有效減少住院率和急診就診率,達到原先設立的多項目標。
逾80歲聘外籍看護免評何時上路?洪申翰:配套完成再施行
中央廣播電臺報導,就業服務法第46條經總統令公布,80歲以上長者聘外籍家庭看護工得免醫療機構評估,不過,還有待勞動部公布子法才能施行。勞動部長洪申翰19日表示,正研擬配套盼能降低新法通過對重症家庭衝擊,待配套完成後再施行,至少還需要6個月。
國民黨推長照保險制 朱立倫:估全民每人每月負擔增加約100元
自由時報報導,國民黨智庫20日召開「2025民生議題調查系列:長照保險制民調發布會」,民調顯示77.3%的民眾支持長照保險,只有14.8%的人不支持。擔任智庫董事長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指出,台灣應該趕快改推長照保險制,相關法案國民黨智庫已經完成,而且具體可行,將類似比照全民健保,每位國人每月負擔是全民健保的4分之1至5分之1之間,每月負擔大約增加100元,長照保險制度才能可長可久。
延伸閱讀:迎向2025嶄新未來 展望9大關鍵趨勢|照顧產業回顧與展望
基隆德和社區推廣防跌計畫 5年為千名長者安裝扶手
中國時報報導,基隆市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占全市總人口21%,其中不少年長者因半夜如廁、浴室濕滑或燈光不足,不慎跌倒受傷。基隆市中山區德和社區關懷據點自5年前發起「防跌守護計畫」,號召具有水電專業的志工團隊,為行動不便的長者、身心障礙者免費安裝扶手、感應式燈具及止滑墊,讓家中環境更安全。至今已有超過1300名長者受惠。
物價上漲機構照護成本加重 雲林調升弱勢失能老人補助
經濟日報報導,物價齊漲造成各照護機構成本負荷增加,雲林縣府今年度提高低收、中低收入戶失能老人公費安置費用,養護費增加3000元、安養費調升3250元;氧氣機、鼻胃管等耗材費用也調升100至1000元不等,以保障弱勢失能長者的照護。
延伸閱讀:減輕重度失能照顧負擔 衛福部評估保險制等多元財務方案
竹市擴充長照服務 再增4家居服特約單位提升17%量能
聯合報報導,隨著人口結構快速邁向高齡化與少子化,長期照顧需求持續增加。新竹市府擴展服務範圍,衛生局19日說,竹市原有22家居家服務特約單位,去年底透過遴選機制,今年再增特約4家,預計服務量可提升17%。其中,新增2家設於香山區,可進一步擴展當地照護服務,確保居民就近獲得適切照顧,落實在地化長照服務,打造更完善的照護體系。
原民會試辦AI健康系統 記錄長者身體狀況
原視新聞網報導,長照2.0上路至今,全國布建530間文化健康站,滿足部落長者平日的照顧需求。而量血壓、體重等生命徵象量測,是文健站的日常,不過手抄紀錄的工作常常讓照服員苦惱。而為了減少人為輸入錯誤及工作負擔,原民會推出原住民族長者 AI 健康促進系統建置的試辦計畫,透過遠端紀錄長者身體狀況,並新增居家安全的警示功能,從長者的日常、預防意外的降臨。
延伸閱讀:超高齡社會的照顧解方-AI引領高齡時代 生活與照護的全面變革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