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鑫專欄】運用影像AI系統紀錄  擬定日照個案服務計畫

【葉建鑫專欄】運用影像AI系統紀錄  擬定日照個案服務計畫
2025/06/06

依據長照司的社區式日間照顧評鑑基準,B2服務計畫及跨專業服務,對機構而言仍是最大的挑戰,大部分的機構能夠每6個月定期評估與擬定照顧計畫,但往往發生評估的需求,非個案的真實問題,也造成照顧計畫與評估需求出現落差,經常被評鑑委員質疑計畫執行的評值是否真實?而照顧現場觀察到的個案實際狀況是否符合專業人員的評估?這些質疑往往會於評鑑過程中打擊機構的信心。

目前市面上已經發展出智能系統,透過蒐集所有評估量表由照護系統擬定出照顧計畫,看似智能但是卻需要相當多質性觀察資料輸入系統,才能較符合個案實際需求與問題。

因此可以蒐集到個案真實的照顧資料,才能讓科技有發揮的機會,然而照服員要忙著照顧個案、帶活動、甚至環境清潔,還要熟記主責個案的照顧計畫,與記錄計畫評值,忙碌與緊湊的工作也造成實際執行與書面資料的差異。

筆者近年有機會與工研院討論運用高解析監視器搭配5G影像AI系統,來蒐集個案在機構的動態。先透過人臉辨識技術來確認個案,緊接著可以記錄個案一整天於日照的行走距離,喝水杯數、進出廁所次數、使用復能運動設備的次數與是否有參與相關活動等,這些數據的蒐集將可做為計畫評值的依據,也可讓照服員不用紙本的記錄書寫,對於主管而言也有客觀數據來進行計畫評值。相對的,照顧計畫的擬定,則需要先從影像AI系統判斷較為準確的項目優先擬定,接續再逐步其他項目的準確度,才能拓展照顧計畫的模組,讓日照的服務可以更具個別與彈性。

影像AI系統的運用就如同特斯拉捨棄光學雷達改由全視覺偵測一樣,成本設置較為便宜,且裝設的限制較低,但會有個案資料與隱私權爭議。未來如果商品化時,建議機構於個案接受服務前,應事先簽定影像使用授權範圍,以避免隱私及肖像權相關爭議。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7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