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超高齡社會的衝擊與照護人力短缺,AI能為台灣的照顧產業帶來哪些改變?侒可傳媒4日舉辦全台首場以「AI智慧照顧」為主題的跨界論壇,系統性盤點台灣AI照顧應用現況與挑戰,整理AI照顧應用的9大產品類型。AI不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是推動照顧邁向個人化、預測性與人機協作的關鍵力量。
AI照顧不是設備升級而是價值鏈重構
本次論壇吸引產官學研逾百位參與,探索產業技術趨勢、政策方向、產品應用到第一線場域的導入經驗。侒可傳媒執行長李正雄表示,AI照顧不是設備應用,而是一場關於經營者角色、流程與服務價值重構的產業升級挑戰。
《AnkeCare創新照顧》採訪編輯戴淨妍分享,AI正以「AI技術進化」、「服務流程智慧化」、「科技市場秩序重組」三大動力重構照顧產業。生成式AI技術的普及、感測設備的整合應用,讓AI從輔助工具進化為照服員的協作夥伴,參與服務流程設計、風險預測、行政紀錄與情感陪伴。
《AnkeCare創新照顧》採訪編輯戴淨妍
戴淨妍分析AI照顧的9大應用分類,包括:管理系統平台、跌倒/行為監測、生理/風險監測、環境安全管理、智慧機器人、個人健康管理平台、運動復健/行動輔具、AI語音互動、與失智照顧。
多模態應用也將帶來無限發展潛力。未來AI導入不只可以協助省時、省力、省錢,更可以協助打造更即時、更理解、更有溫度的照顧場域;不僅是提升效率的引擎,也是延伸照顧力的橋梁。
政策支援 照顧產業AI應用新契機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副署長陳慧敏表示,政府正積極從政策、資源到媒合機制多管齊下,協助AI應用在照顧領域落地。陳慧敏指出,目前數位部已有一套完整的AI政策架構,包含運算資源的支援與資金補助,協助新創或與資訊服務業合作的機構投入AI研發。在資料面,政府也正在推動「主權AI」的建設,期望打造具有台灣特色的大語言模型,未來將對健康照顧場域的資料應用更為有利。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副署長陳慧敏
同時,數位部也啟動「智慧雨林」計畫,今年、明年聚焦健康照顧產業的媒合與對接,盼能協助「有技術但找不到需求」或「有需求卻不知道該找誰」的雙方牽起合作。目前已有團體申請相關徵案計畫,目前正在審查中,未來希望能在更多領域看到AI照顧應用的成果與合作契機,政府會持續提供支持,陪伴產業一起成長。
資料治理、隱私倫理成關鍵門檻
中山醫學大學醫療產業科技管理學系副教授李宜昌指出,AI的導入並非單純的技術進化,而是一場牽動組織文化、人機互動、系統整合的改革工程。他強調,成功的導入策略需兼顧資料品質、工作流程適應與跨部門協作,建議機構採用小規模試驗、提升數位素養教育,並透過類似於「資訊護理師」的資訊種子制度,逐步建構人與AI協作的文化。
中山醫學大學醫療產業科技管理學系副教授李宜昌
李宜昌也指出,照顧資料的碎片化與缺乏標準,讓AI模型訓練困難,加上目前法規尚未明確規範AI於長照應用的責任歸屬,導致許多機構觀望不前。
從科技創新到場域實踐 業者經驗現身說法
慧誠智醫總經理余金樹介紹其AIoT加速照顧市場數位轉型的實際案例,從非接觸式毫米波雷達偵測到腦神經認知訓練模組,橫跨認知健康、跌倒預防、用藥管理與環境安全。余金樹強調,照顧現場的需求碎片化,未來應以平台化思維整合各項模組,才能真正落實預測性與個人化照顧。
慧誠智醫總經理余金樹
貴族長照機構主任桑予群介紹貴族的科技導入經驗表示,儘管目前已有AI設備導入長照機構,如跌倒偵測、語音交班、感染風險預警等,但仍多數處於試驗階段,尚未成為可規模化推展的完整解方。
貴族長照機構主任桑予群
高昂的建置與維護成本、資料格式不一、住民隱私顧慮與AI決策責任歸屬模糊等問題,都是機構導入時需一一克服的關卡。桑予群呼籲政府提供更多補助與法規指引,協助中小型機構數位轉型,跨越AI導入門檻。
從場域需求到國際接軌,AI照顧不能只是技術升級
侒可傳媒業務總監林瑞惠指出,AI在照顧產業的應用,不能只從技術或產品出發,而是要回到最根本的「場域問題」與「使用者需求」。他強調,開發前應先釐清五個基本面向:要解決什麼問題?應用場域在哪?使用者是誰?在什麼時間點需啟動監測?最後才是開發什麼工具、提供哪些服務。
侒可傳媒業務總監林瑞惠
他觀察,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地的新創已著眼於AI的多語系能力與跨場域整合性,說明AI已打破語言與國界限制,但真正的挑戰仍是「如何做到在地化」。因為每個國家的法規、文化與使用場景不同,開發者必須深入理解在地照顧模式,才能找到真正有價值的應用切入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