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科法所專欄】在宅醫療現場執行痛點觀察(上):資訊系統互通性、不同服務間取捨、在宅醫療品質與標準建立仍是關鍵挑戰

【資策會科法所專欄】在宅醫療現場執行痛點觀察(上):資訊系統互通性、不同服務間取捨、在宅醫療品質與標準建立仍是關鍵挑戰
2025/06/26

文/劉怡 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法律研究員

為呼應政府「健康台灣深耕政策」,讓健康促進不僅止於醫療院所,還能透過科技遍及分散式醫療、在宅醫療等領域,由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指導,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與台灣精準醫療品質策進會合作於2025年4月21日及5月29日辦理兩場「在宅醫療專家座談會」,廣邀國內在宅醫療實務經驗豐富的臨床機構、設備供應商及保險業者齊聚一堂,就「在宅醫療的執行成效」、「設備與系統應用」、「健保與商業保險給付」[1]等重點議題,進行深入交流與意見彙整,座談會目的在凝聚臨床一線人員的實務共識,梳理現行在宅醫療推行中的挑戰,並提出具體建言,協助政府與產業界做為政策與技術發展的參考依據。

出席座談的臨床機構涵蓋多家曾參與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Hospital at Home, HaH)或持續提供在宅醫療服務的單位,包含:宏美德生診所、都蘭診所、維揚診所、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預防醫學暨社區醫學部、亞東醫院、奇美醫院老年醫學及急診醫學部、員郭醫院、常春醫院、童綜合醫院、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及附設居護所、全心居護所等一線臨床人員,與會者不僅分享在宅醫療的實務經驗,也針對設備應用與服務整合面向,提出寶貴見解。

此外,參與廠商包含中華電信、立偉電子、百特醫療產品、嘉碩生醫、維思感創、資拓宏宇等關鍵設備與系統供應商,及保險業者南山人壽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之專家代表,共同與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及台灣精準醫療品質策進會之專家代表暢談,交流在宅醫療中所面臨的制度與技術挑戰,探討創新解方及合作可能。

座談重點彙整:在宅醫療服務之實務經驗與挑戰

本次座談會聚焦於臨床單位實際執行在宅醫療服務過程中的經驗分享與面臨的挑戰,歸納出以下幾項關鍵議題:

一、資訊系統互通性應強化,避免斷鏈與支援多媒體格式

資訊系統層面,目前病歷系統應持續能夠有效支援在宅醫療服務。執行現場醫療時,如需手動記錄基本資料與病歷內容,返院後再重新登錄入系統,將不僅耗時,亦不利資料即時性與完整性。縱然部分機構嘗試採用單機版紀錄系統搭配5G連線回院內主機,但如果面臨系統不一致、資料格式不同、跨系統匯入匯出等問題,也將增加第一線人員培訓與操作難度。對此,業者普遍認為,若能由政府主導,制定統一的資料標準格式與open API協定,將有助於促進不同廠牌設備與院所系統之間的高效整合。

IoT(物聯網)設備的應用方面,部分機構已嘗試透過案主的手機連接生理量測設備,但面臨使用介面不直覺、上傳速度緩慢、資料不完整等技術挑戰;更常見的是案主家中網路不穩、設備老舊或系統不支援,導致資料傳輸中斷或無法執行。值得一提的是,有院所已開始測試在宅病歷系統與院內系統串接,並嘗試導入語音記錄輔助生成病歷的AI技術。然而,生成式病歷目前仍多為語音轉文字功能,若要納入圖片、影音等多媒體紀錄,仍面臨較高技術門檻與網路環境限制,有待進一步研發突破。

二、執行在宅醫療,落實「輕量化出勤」是首要目標

為了協助醫事人員在外出執行在宅醫療時,實現攜行裝備的輕量化是首要目的,可減輕人力投入之負擔,例如無需攜帶筆記型電腦即可完成病人身份驗證與部分作業流程。然而,多數院所代表反映目前實務上仍以攜帶筆記型電腦為主。虛擬健保卡申辦流程包含個案說明、申請程序與身份驗證等步驟,如能進一步簡化便捷,可滿足相關第一線人員的需求。

此外,由於虛擬健保卡的使用載具為手機,病人(案主)需事先準備可支援虛擬健保卡功能的手機與穩定的網路連線,此一要求在偏遠地區尤其難以滿足,進一步限制了虛擬健保卡於實際場域的應用潛力。整體而言,若虛擬健保卡欲作為在宅醫療場域中可行的數位工具,仍需從制度設計、申請流程簡化及基礎網路設施提升等面向同步優化,以真正落實數位醫療的便利性與可近性。

三、在宅醫療與長照服務出現「取捨」問題

現行制度下,執行「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HaH)相關服務時,因同質性補助不得重複申請的規定,導致病患無法同時申報某些長照服務項目[2],例如:「居服員陪同外出」、「到宅沐浴服務」及「居家中醫醫療」等。此規定在實務上產生「服務排擠」效應,使得病人一旦選擇接受在宅醫療服務,便需暫停或放棄既有的長照支持。然而,這樣的限制往往未被病人與家屬事先了解,導致申請時才發現無法並行,影響服務使用的連續性與照護品質。

與會者建議,政府在制度設計上應考量病人實際需求,放寬在宅醫療與長照服務的排他性給付限制,讓病人得以依個別健康狀況與家庭資源,彈性選擇合適的服務組合,不因使用某一類服務而被迫中斷另一類必要支持。

四、在宅醫療品質與責任歸屬仍待釐清與強化

在宅醫療與傳統住院照護模式截然不同,其運作高度仰賴病人家中照護者的配合與即時回報。然而,當病人在居家環境中出現感染、病況惡化等突發情況時,醫護人員往往無法透過視訊診療即時掌握完整病情,易導致評估延遲或資訊不足。

此一限制不僅影響醫療判斷,也讓部分醫護人員擔憂,一旦出現診療延誤或爭議,責任歸屬恐不明確,進而引發醫療糾紛。此外,有與會者提出,基於場域條件限制與人力配置差異,在宅醫療所能提供的醫療品質,現階段難以與住院照護等量齊觀,可能影響病人或家屬的信任與接受度。

因此,未來在推動在宅醫療制度與技術發展的同時,應同步建立明確的在宅臨床指引、儀器設置標準、責任歸屬機制,並完善轉診流程與醫療常規,確保在宅醫療服務能兼顧安全性、品質與法律保障,為第一線醫療人員與病人雙方提供更穩固的制度支撐。

結語與觀察

從本次座談會可見,儘管部分醫療院所已專責投入在宅醫療服務,但多數院所仍面臨人力、設備與制度上的多重挑戰。許多院所代表坦言,在既有醫療現場人力吃緊的情況下,要額外調度家庭醫學科與急診科人力支援在宅醫療實屬不易。

此外,執行在宅醫療所需的各項基礎建設與制度配套亦尚未完善,尤其,重複執行病歷紀錄與傳輸作業、建立行動網路通訊機制,並花費時間教導病人與家屬使用相關APP與設備,更不容忽視的是,多點移動的交通與後勤調度也對執行效率構成不小負擔,這些行政作業面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有時多於真正醫療作業。

上述現象顯示,在宅醫療若欲走向普及化與常態化,尚需要政府部門、產業界與第一線醫療人員持續進行橫向溝通與縱向政策協調,共同克服技術、制度與操作流程上的諸多障礙,才能形成可落地的解決方案。我國2026年起推動「在宅醫療科技願景與行動」政策,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指導下,持續研析國內外在宅醫療科技落地實務議題,期待從制度面提供解決方案,橋接政府與業界溝通。


[2] 有關HaH的收案對象申請使用長照服務一事,可參考健保署《收案對象銜接長照服務資源注意事項》,2024https://www.nhi.gov.tw/ch/cp-15391-17cca-3660-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06/20)。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