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能服務是長照2.0亮點之一,納入醫護專業人員外的教保和社工,到家中指導訓練個案、家屬或照顧者,協助個案提升生活自主獨立能力,或維持生活能力不退化。個案失能後能夠自主決定並自立完成,是失能家庭最幸福的事。但是制度規劃若是能看見「人在情境中」的重要性,讓執行方式更彈性,並落實多職種團隊連攜合作,服務目標才易達成。以下就執行現況提出3項建議。
1、執行場域不限住處
復能服務主要目的是強化日常生活自我照顧。如果失能個案大多數時間是接受日間照顧或家庭托顧服務,訓練場所應依訓練目標調整。如個案希望自行移動到廁所如廁、自行使用湯匙用餐,使用社區型服務者,居家日常生活時間反而少於日照、家托。此時,復能服務應該進入該場域,評估需否調整訓練方法,如何銜接居家訓練方法,所有生活情境都納入設計,服務才能有連貫性。
2、執行人員至少2類職種
對失能老人或身心障礙者,重新學習與適應的歷程多數是漫長且艱辛。除以醫護為主的專業人員,更需要心理、教保或社工協助降低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設計具結構性與生活化的訓練活動、資源整合與諮詢支持等。有使用照顧服務者,更需充分結合照顧服務員,因為最大多數的日常生活協助,照服員扮演關鍵角色。惟以個案為核心,建立多專業訓練連攜合作模式,生活情境延伸,服務內容才有延續性與整體性。
3、社區設施增加復能元素
社區公共空間設施需導入復能元素設計,如公園內有小型訓練場,設有功能性運動器材、認知訓練或感官刺激設施,有助於個案走出住處,走入社區,積極參與社區,促進群體活動。
復能訓練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功能恢復與自立目標,需在個案的不同生活情境都串聯交織多職種專業服務,讓復能「生活化」、「日常化」,才能實踐「在地安老」,並有效減輕照顧負荷。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8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