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嘉義市市長黃敏惠:從健檢到在宅善終 嘉義模式為長照3.0鋪路

專訪嘉義市市長黃敏惠:從健檢到在宅善終 嘉義模式為長照3.0鋪路
2025/07/28
作者/專欄

Profile-黃敏惠

嘉義市市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任中山女高國文教師。1996年踏入政壇,歷任國民大會代表、立委等職,4度當選嘉義市市長,為地方自治史上單一縣市任期最長首長。曾任特奧理事長,現任女童軍總會理事長。

嘉義市市長黃敏惠

嘉義市市長黃敏惠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嘉義市提出多項創新照顧模式,從市民健檢到在宅醫療與善終,也為未來的長照3.0 鋪路。嘉義市市長黃敏惠接受專訪表示,嘉義市以全人連續性照護,提供居家營養、社區往診、藥師訪視、GPS走失預防、Wi-FI智慧觀測等27項整合性長照服務,以「打破框架、實驗先行」的模式,開啟創新與溫暖的照護模式。

率先試辦高齡友善城市   長照計畫先導實施

「那時候大家還年輕,沒人覺得高齡化那麼快。」黃敏惠回憶2008年首度啟動健康城市計畫時,曾被批評要做「黃昏城市」,但「一個對高齡友善的城市,也就等於對全民友善。」他說,沒想到高齡海嘯來得如此快,還好嘉義市很早就做足準備。

嘉義市面積雖小,卻提早就布局高齡長照政策,準備迎向高齡浪潮。2011年嘉義市獲得國民健康局(現為國民健康署)選定做為全國第一個試辦高齡友善城市的示範城市,同年,嘉義市參加愛爾蘭都柏林舉辦「WHO第一屆高齡友善城市國際研討會」,參與都柏林創始儀式及宣示簽名會,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動高齡友善城市網絡30個發起城市之一。

嘉義市2000年也被選為行政院長期照護體系3大先導城市之一,雖然中央後來終止計畫,但嘉義市未曾中斷,「我們自編預算繼續做,因為我們知道,照顧不是口號,是要做足準備。」推動長照制度整合時,更打破傳統「分局處治理」框架,強調跨單位協作。從醫療端到社政端皆需無縫接軌,成為嘉義市府治理文化的精神。黃敏惠說:「不能互踢皮球,要一起解決問題」。

全國首創「出院宅急便」   返家無障礙

嘉義市醫療資源豐富,每萬人口的總病床數及總醫事人員數均排名全國第一。嘉義市府與6家醫院合作,提供市民43項癌症與慢性病篩檢,每年發現數千名慢性病患,早期發現就可及早治療,由於抽血篩檢常要空腹,市府還貼心準備餐點。

除提供健檢外,更建置「到府醫療服務方案」。2019年,嘉義市借鏡日本長崎連攜協力模式,整合醫院與診所資源,建立可交班、可回診、可追蹤的「在宅醫療系統」。傳統健保制度設計雖強調「分級轉診」,但實務上仍高度仰賴大醫院資源。嘉義市推動醫院醫師與社區診所醫師協同開會、交班,讓診所可接手出院病患的後續照顧。

此外,嘉義市提出全國首創的「出院宅急便」服務,結合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護理師等專業團隊,在病患出院前即進入家中場勘與衛教。只要是短期失能者,不管年齡是否符合長照資格,市府皆提供居家無障礙改善與返家協助,甚至陪同上下樓、移位,協助家屬掌握照顧技巧,由市府自編預算支應,截至目前服務逾千人。

結合診所與居護所   在家善終率高達92.7%

「臺灣人的愛很強,醫師們其實很願意,只是需要一個機制和支持。」黃敏惠表示,部分服務並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內,嘉義市政府以自籌經費補貼,例如夜間出診費、交通車費等,讓醫護人員願意投入,民眾也能負擔得起。此外,嘉義市結合診所與居家護理所,推動社區安寧照護。嘉義市末期病人接受安寧療護,在家善終比率高達92.7%,超過全國平均40%。

而嘉義市的喘息服務已推動逾10年,「照顧者比被照顧者更需要支持,」黃敏惠表示,早期由嘉義市府與富邦基金會合作試辦喘息服務,2023 年推動「互助喘息」制度,利用假日閒置的日照中心空間,讓照顧者彼此協力、輪流照顧彼此的親人,搭配專業照服員協助,並設有時數登錄機制,讓付出可以轉換為日後喘息。市府提供交通接送補助與500元禮券,鼓勵照顧者投入,也緩解照顧壓力,而互助喘息已被長照3.0政策列為重要參考。

因應人力短缺與數位轉型需求,嘉義市積極引進智慧照護設備,如非侵入式長者照護智慧觀測系統,透過Wi-Fi感測演算法,協助獨居長者即時通報異常狀況,同時保有隱私與生活習慣。另市府也應用AI技術協助資料彙整、減輕人力負擔,更能專注於與人的互動。

嘉義市推動非侵入式長者照護智慧觀測系統。(嘉義市政府提供)嘉義市推動非侵入式長者照護智慧觀測系統。(嘉義市政府提供)

嘉義市正持續以「創新實踐」的精神,以看見問題、整合資源、持續調整,為台灣未來的高齡社會打開更多可能。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8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