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1992年開放家庭聘用外籍家庭看護工以來,原意是解決因高齡化與長期照顧需求而導致的人力不足問題。然而,當時由於監管制度不嚴謹,加上政府難以實際進入家庭進行查核,導致規範與現實脫節。許多家庭在聘僱外籍看護時,未能完全遵循規定,例如要求移工除了照顧家人,還要同時進行清掃、煮飯等家務,甚至將他們視為全天候待命的勞動者。雖然法律上規範移工必須有工時限制,但實務上「24小時照護」早已被社會默認。30多年來,這種「踩紅線」與「擦邊球」的文化逐漸被視為理所當然。如今,政府推動80歲以上長者免評即可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看似回應人口快速高齡化的需求,但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之下,反而可能放大既有問題。
此新制從8月1日正式上路,背後立意在於簡化程序,加速協助家庭找到所需的照顧人力。然而,當社會長期習慣於將外籍移工視為「全能型照護者」時,新的開放政策可能會帶來副作用,包括資源錯置、濫用移工,以及重症家庭反而得不到應有的支持。為了深入分析,我們可從政策設計、申請流程、家庭影響、勞動市場隱憂四個面向來檢視其利弊。
一、政策設計:重症優先但效果有限
修正後的《就業服務法》第46條,規定80歲以上長者或70至79歲癌症第二期以上患者,可免經醫療機構評估直接聘用外籍家庭看護工。勞動部與衛福部為避免「輕症搶走資源」的情況,提出六大配套措施,包含建立「輕重症分流、重症優先」制度。理論上,這些措施能保障重症家庭的迫切需求,避免被健康或亞健康的申請者排擠。
然而,坊間已經出現仲介打出「80歲免評、快速申請」的廣告,並且吸引不少家庭提前排隊,形成「棄重擇輕」現象。由於免評門檻降低,市場出現了對輕症或亞健康家庭的吸引力,使得原本真正需要的人力反而被邊緣化。政策雖有設計初衷,但在實務操作上恐難避免制度被誤用甚至濫用。
二、申請流程:並非全面加速
勞動部宣稱重症家庭可透過證明文件,最快一天內完成國內招募與媒合。這確實能縮短等待時間,減少重症家庭的壓力。然而,一般80歲以上僅憑身分證明即可申請的案件,仍需依序進行至少7天的求才刊登流程。即便勞動部增加188名行政人力,處理量能提升,但在推估10萬件申請湧入的情況下,行政效率的提升有限。
換言之,新制雖然改善了重症家庭的急迫需求,但並未真正加速整體申請流程。由於行政資源有限,對大部分申請者而言,等待時間依舊難以縮短。這也讓外界對「免評」與「加速」之間的落差感到質疑。
三、家庭影響:幫傭化與功能退化
在實務面上,許多家庭將外籍看護工視為家中「全方位幫手」,要求其兼任清掃、煮飯、帶小孩等工作。此現象在新制上路後,恐怕會更加普遍。對輕症或亞健康的長者而言,聘僱外籍看護可能變成「請幫傭」而非「請照護」。
更值得注意的是,若長者在仍有部分自理能力時,因有看護全天代勞,反而容易失去自立生活的機會,造成身體與認知功能快速退化。這樣的照顧模式,與台灣近年來強調的「自立支援」、「復能」方向背道而馳。換言之,政策雖然讓家庭短期獲得便利,但長期卻可能讓長者更早失能,增加未來長照體系的壓力。
四、勞動市場隱憂:移工自由轉換雇主
根據推估,新制可能新增約10萬件申請,導致市場需求急遽增加。移工不僅會要求加薪,還可能挑選較輕鬆的雇主。雖然重症家庭可優先聘僱,但由於外籍移工在台已可自由轉換雇主,即使初期分配給重症個案,後續仍可能流向較輕鬆或待遇更好的家庭。這代表重症家庭即便「搶到人」,仍存在照護不穩定的風險。換言之,新制雖然設計了優先機制,但若缺乏後續的留任誘因與保障,重症家庭仍可能淪為「空有資格,卻無人力」的困境。
建議:制度落實與長照整合並行
1. 強化審查與監管:避免輕症家庭濫用制度,確保資源集中於真正有需求的重症個案。應加強仲介監管,避免藉由廣告誤導,將外籍看護變成「幫傭化」的模式。
2. 穩定重症人力:針對服務重症家庭的外籍看護工,應設計額外留任誘因與支持措施,例如工資補貼、工作保障等,避免流動率過高。
3. 與長照體系整合:外籍看護工不應與台灣的長照體系割裂。建議由居家服務單位進入聘僱家庭,進行督導管理,定期審視外籍移工使用是否合乎規範,並協助提升服務品質。
4. 補足照顧空缺:目前政策允許外籍移工休息時,家庭可使用日間照顧服務。但建議應擴大至居家服務,使外籍看護與長照體系形成互補分工,讓家庭在照護空窗期也能獲得支持。
5. 推動自立支援:鼓勵家庭不要將所有日常生活都交由看護代勞,而是透過專業指導協助長者維持自理能力,避免因過度照顧導致的功能退化。
6. 建立長期監測機制:對免評家庭的使用狀況進行長期追蹤,透過跨部會合作,建立資料回饋系統,確保政策落實效果並即時修正。
總結而言,80歲以上免評聘外籍家庭看護工的新制,初衷在於簡化流程、回應高齡社會的迫切需求,卻在制度文化、仲介操作、家庭使用習慣、勞動市場供需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存在風險與隱憂。若沒有嚴格監管與整合性設計,恐怕會導致重症仍失能、輕症濫用、移工幫傭化的問題。
因此,政策推動的關鍵不在於單一放寬門檻,而在於如何與長照體系緊密結合,並兼顧公平性、專業性與永續性。唯有透過「重症優先、嚴格監管、長照整合、自立支援」的多軌並行,台灣的外籍移工政策才能真正發揮效用,成為高齡社會的助力,而非隱憂。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