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花蓮玉里到富里之間有個小村莊叫東里,位在花東縱谷、夾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間,秀姑巒溪蜿蜒其間,靠近六十石山,在一幢老舊的農家中,住了一對年齡加起來超過160歲的母子。自台北媒體退休三年後才返鄉的黃都明說,陪老母十幾年生活下來,表面上是他陪她,其實是她在引領他學習如何過生活。
退休15年,現年67歲的黃都明,從小就過著爸爸主外,媽媽照顧孩子、家務、田間農作的日子,看到母親忙進忙出,從早到晚總有做不完的事,就暗自下決心,以後只要有能力,絕對不讓家人重蹈覆轍。雖然打小也幫家裡做過一些農事,但覺得非常勞累辛苦,儘管東里得天地之福沒什麼天災,但在那個年代,靠田地收成連養家活口都是問題,別提享受什麼了。因此身為長子的黃都明退伍後即北上在永和幫親戚照顧小生意,沒多久就考進媒體服務,幾個弟妹也陸續外嫁或離鄉工作,老家終究只剩父母互相照應度日。
直到95年老爸因病過世後,媽媽時年已逾80歲,退休後尚未返鄉,在北部找到工作繼續生活的黃都明知道狀況後,毅然決定放下在台北工作、生活的妻兒,一個人收拾行囊就回東里奔喪、安排後事,一切都處理好之後就留下來陪老母展開鄉居的兩人世界。
黃都明說老母的作息很固定,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吃點清粥素菜後一定下田勞動,屋前左右兩邊加起來一分多大的菜園她能如數家珍地告訴你什麼種在哪、哪邊的什麼可以採。她每天都要去手工除草,直到太陽照到開始發熱她才回家,回家後沒閒著,拿起針線就要穿針引線、縫補母子倆的衣服,黃都明當然都會跟進跟出照應著,也會幫著除草澆水,負責煮三餐跟煮洗澡水時,都明要通灶、燒柴、起火,全然是重拾小時候的生活方式。
菜園種的蔬菜水果種類實在多到不行,而且不同季節會分批結果,像門前的4、5棵柚子樹每到秋天會結超過200顆碩大的柚子,母親都採開放式,喜歡吃的鄉親就自己來摘,包括其他蔬菜跟水果也一樣。黃都明曾問:為何我們不採一採賣給別人?老母說,能賣的只有鄉親,大家務農都苦,你好意思賺那個錢?送比賣賺的更多,你看他們三不五時都會來家裡跟我們打招呼,雖然拔點菜、摘點果,但我們家就不會冷清,這樣很好啊!我們自己夠吃就好,多的不如分享出去,比爛在田地有價值。
在黃都明的印象中,從沒看過母親發脾氣,相處久了更覺得自己修養實在太差,也許都會習性還沒褪盡,十多年下來才慢慢學會了母親如平靜水流般的和樂待人之道,而今她已90好幾,耳聰目明、表達清楚,除了背有點佝、行動有點慢外,一切安好,甚至好多年沒用健保卡了。
每天傍晚陪老媽在村子散步時,深深感受鄉親對她的自然和善,她都還叫的出名字。人家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來形容老人家的價值,而黃都明覺得回東里陪老母過日子,應該以「家有一老,如獲百寶」來形容,因為老媽的菜園就是活生生的「百寶分享菜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