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 咚咚……」陣陣太鼓聲每週三、五的早上,從永和民權社區活動中心傳出,節奏穩定又低沉厚實的聲響,讓人不覺打擾,意外地還有種安定心情的效果。
這群正在上課打鼓的大哥大姊們,年紀最輕的55歲,最長者是102歲的人瑞李爺爺。他們合組了一團太鼓隊,取名為「黑狗兄黑貓姐舞動青春隊」,光聽團名就可感受到,他們絲毫不想向歲月、年紀俯首稱臣。
「以前說黑狗兄就是很趴哩趴哩,黑貓姐就是很辣,所以就決定用黑狗兄黑貓姐,我們當時討論得很熱烈。」永和民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邱秀蘭,形同社區的大家長,這個隊伍便是因社區中心而發展出來,凝聚了許多附近的居民。「選擇打鼓一來是可以抒發壓力,再來是大家都蠻喜歡太鼓的。」邱秀蘭解釋說。
社區民眾走出來組鼓隊
太鼓看似門檻較低、較容易上手的樂器,也適合熟齡或銀髮族群學習,不過其中還大有學問。「他們一開始覺得自己的左手像殘廢了一樣,」教這群大哥大姊們打鼓近四年的吳孟靜老師說,一開始練習,大家發現打鼓不如想像中的簡單,左手必須和右手有同樣的力道;要留意拍點、要記節奏,「頭腦不好記不住、膝蓋不好站不久,總有不少理由。」但四年下來,她明顯感受到隊員們的進步和改變,「現在反而覺得他們的記憶力怎麼那麼好!」
75歲的王明英說,自己其實曾想要放棄退出,因為總覺得記不住。但邱秀蘭不讓她退,鼓勵她走出家門,比打得好不好更重要。曾經一度靠輪椅行動,打幾下就必須趴在鼓面上休息的王明英,現在擺脫了輪椅,體能也有長足的進步。她深刻感受到,走出去、動起來,是延緩身體退化的不二法門。
擔任班長的于曰肅, 69歲才退休,他說以前長年盯著電腦,背越來越駝,打鼓兩年多,感覺身體狀況越來越好。「很多人退休後就老化,躺在家裡看電視,人生就完了。」退休後,于曰肅常跑活動中心上課、運動,除了打鼓,還有歌唱、柔樂球、攝影等興趣愛好,他覺得:「有學就有收穫。」
不只打鼓更帶來改變
從做志工到擔任理事長,邱秀蘭深耕社區服務二十多年,她回憶過往家訪時,發現老人已在家過世多日,「看長者一個個凋零,很孤獨地老化,覺得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可以來社區據點啊。」邱秀蘭將社區的長者一個個從家裡「挖」出來,讓他們別再去診間拿藥聊天,而是改到社區關懷據點活動、學習,更可以交朋友。
73歲的于王純燕,又是一個「理事長不給退」的例子。她說自己因長得嬌小,從以前就害怕面對人群,也幾度擔心自己表現不佳而萌生退意。10年下來,于王純燕已改變了想法,「我告訴自己,絕對不能離開這團體,這裡很難得。年紀大了,總是要有個團體。」
今年剛通過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舉辦的「仙角百老匯」徵選,這群黑狗兄黑貓姐11月將登上小巨蛋的舞台。于王純燕卻不見喜悅,只覺得緊張,但她告訴自已,沒有退路,只能全力以赴。這些年來,她跟著團隊到各地表演,連她的小孩都發現母親已改變了許多。
團隊裡年紀最輕的王雪玲,今年55歲,來到這裡像是長輩們的「女兒」。她負責幫大家複習老師所教的內容,長輩們若有使用3C的問題,也會找她詢問。她發現長輩們因為怕缺課跟不上,都會盡量來上課;也發現願意走出來的長輩觀念就是不一樣,「他們想顧好自己,不給子女添麻煩;不想跟兒子媳婦住在同個屋簷下;不想整日帶孫子女,更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
團隊裡,人稱「老師」的林玉敏,以前在大學授課,80幾歲身體仍健朗的她,除了來社區參與活動,同時也加入社區的「不老志工團」,常去關懷、訪視比她年長,或是比她年輕卻臥病在家的里民,她也成為社區裡活躍老化的模範。
退休圓夢更有價值
「一開始說要上台表演,他們都很怕,現在越來越有自信,還搶著要上台。」對吳孟靜來說,這群大哥大姐是她教過年紀最長的學生,卻也顛覆她對長者的印象,「他們都做得到,和年輕人差不了太多,讓我感受到所謂的『事在人為』。」她發現對這群長輩來說「有舞台」、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也許勝過其他。而團隊的成員們也沒料到,退休後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上台表演機會。
邱秀蘭和長者一起訂目標,讓他們更有動力,他們征戰過許多舞台,今年下半年的重頭戲便是登上小巨蛋。她也幫助長者圓夢,不斷挑戰新潮的事物,打太鼓還結合現下時興的快閃活動;勇闖夜店見識何謂「猛男」;披上年少時沒有機會穿的婚紗。
隨著進入社區中心、關懷據點的民眾增多,「黑狗兄黑貓姐舞動青春隊」目前的的成員也跟著增加至60人。
這群黑狗兄黑貓姐打起太鼓,精神抖擻,跟著鼓聲,每個人內心激昂了起來,在人生舞台上不再有年齡拘束,展現最趴哩啪哩、最辣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