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能夠完整定義何謂「數位轉型」,更無法解釋數位轉型代表什麼?什麼樣的企業應該進行數位轉型?由於沒有一個簡單、清楚的解釋來說明數位轉型是什麼,以至於大多數決策者很難理解其效益及重要性。
數位轉型促成商業演化的生存之爭
數位轉型近兩年已成為全球商學院的研究主流,只需看看最近所有的市場轉變,包含亞馬遜取代零售龍頭Walmart,Uber分食交通甚至外賣市場、Netflix打趴百視達後又進軍影片製作,大家就可以理解,數位轉型不是改善現況,而是生存之爭。
一個擁抱資訊技術、熟稔數位服務、勇於面對轉型不確定的公司,可以撂倒大它數倍,擁有現有市場優勢的競爭對手。運用數位科技的數位轉型贏家,精準掌握客戶,能直接跟客戶進行對話,導致當今消費者都認為,迅速獲得產品或服務的商業模式已成日常。
照護產業現在存在人力不足、資源窘迫、品質不容易維持等痛點,業者如何跳出傳統思維,透過數位轉型轉換經營模式,可能已經成為生存之爭。
數位轉型是將企業內的商業流程與顧客的資料需求緊密的結合,幫助企業掌握顧客的需求,即時提供顧客最適當的服務。最簡單的例子,是Netflix的影片推薦服務,從消費者的瀏覽紀錄,了解消費者的喜好,從數百萬的影片中,精準的推薦消費者最喜歡的影片,並且可以即時觀看,這樣跳躍式的創新服務,與競爭對手百視達巷口DVD出租服務比較起來,是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得到決定性市場。
數位化、數位流程、數位轉型大不同
從百視達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只做到數位化、數位流程,絕對不是數位轉型。數位化是把紙本資料,用電腦軟體功能處理,減少抄寫統計報表等輸出,數位化仍保有個人使用,獨立運作的流程,產生效益非常有限。數位流程是用內部網路系統連結企業內部的流程,減少文件往返的時間,增進營運效率。導入數位流程通常需要克服初期的投資,以及流程標準化的作業流程改變,但效益僅限於內部運作的效能,並未產生新的商業機會。
數位轉型是透過數位科技連結企業內部與顧客,精準且即時了解顧客的需求,提供迥異於原本的商業機會,透過商業模式轉換,取得決定性的優勢。這類商業模式的創新,若能經過初步市場的驗證,通常可以在短時間快速複製,取得成功。簡言之,數位轉型的著眼點是在興利,而非降低成本。
傳統產業更適合數位轉型
我們常常誤會數位轉型的機會,都會發生在含金量高的高科技產業,但其實正好相反。數位轉型成功的案例,多集中在傳統、保守、多年不變的市場,例如大賣場、計程車、租影片等。正因為這些領域利潤微薄,商業轉型產生新的價值,才容易誕生破壞性的成功。
長照產業是個高人力密集的產業,面臨人力不足、收益有限、但需求又快速增加的困境裡,其實恰巧符合所有數位轉型的條件。長照業者應該跳過數位化與數位流程的階段,直接思考如何透過數位轉型,打造數位體質的企業,精準掌握照護需求,產生新的商業模式。
仰賴企業內部文化改變
數位轉型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決策者,決策者必須重視資料,資料是數位轉型的根本,有資料才能了解使用者,也才能精準地掌握服務的品質。不應該被眼前的各項神奇的新技術迷惑,各種資訊硬體裝置,只不過是資料接受、傳遞的媒介,如何即時的搜集到資料,掌握客戶的即時需要,甚至預測客戶的未來需求,用最有效率的資訊連結方式,減少中間層的聯絡協調,達到即時且貼心服務,才是數位轉型的精髓。
數位轉型必須經歷公司內部文化完全變革,它代表重寫業務模型和內部流程,以嶄新的方式與顧客打交道。決策者需要同時思考工作流程、組織分工、客戶關係,再用數位科技連結各項內部流程,與客戶互動,創造服務的價值。舉例而言,入院的評估、家人電話聯繫、書面的同意書、評鑑的報表、排班的紀錄等,如何透過資料的串連,產生新的價值鏈,所需投資的數位工具,反而是第二層次的考慮。
關鍵時刻:數位轉型,或是被淘汰
數位轉型已經在許多傳統產業發酵,數位轉型不是資訊設備升級、流程資訊化、提升效能而已,而是組織工作文化的變革,決策者心態的轉變,以及與顧客更緊密的關係。
數位轉型已經在旅遊業、汽車業、影視娛樂、百貨銷售等傳統產業發酵,迅速的取代傳統的業者。長照產業符合需要數位轉型產業的特性:傳統、高人力成本、利潤微薄,是否該數位轉型,已經不是個問題,而是如何轉型?轉型成什麼型態?才是我們該關心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