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社會加重醫療成本,帶動智慧醫療需求,2020年全球數位醫療將達2333億美金的規模。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同業公會調查指出,台灣特色產業搭配醫療未來的發展趨勢,將以智慧照顧、大數據分析搭配智慧醫療和微創手術醫材三項為主。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同業公會理事長洪盛隆直指,在智慧照顧醫療器材產業中,智慧輔具是台灣的明日之星。
根據輔具資源資源入口網登錄的資料,台灣輔具製造商數量多達317家,其中以個人照顧與保護的居家輔具最多,次之為行動輔具和復健治療輔具。洪盛隆表示,台灣的行動與復健輔具生產製程純熟,已是全世界具有優勢的出口產品,若輔以在地擅長的資通訊技術,兩者相乘,台灣的智慧輔具絕對有競爭力。
台灣已有許多廠商結合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開發智慧輔具,洪盛隆特別在外貿協會主辦的「智慧醫療拓銷新思維論壇」,向各界說明居家輔具、復健治療與行動輔具智慧化應用,期盼各界能看到照護需求,透過異業合作來激盪更多火花。
結合感測器與IoT 智慧床墊解決照護與睡眠問題
人一輩子有1/3的時間在床上度過,睡得安穩成為重要議題,對銀髮族和心血管疾病者而言,睡眠的風險更大,起床時一站不穩,可能就成為失能者了,床墊成為近年的熱門開發產品。
世大智科將床墊、巧拼等居家產品結合感測器與連網設備,開發具有室內定位、跌倒警示、離床預警、臥床活動與睡眠報告等多功能的智慧床墊與地墊,協助照顧者掌握長輩的狀況。艾飛光纖智慧床則是藉由非侵入性光纖生理監測技術,監測呼吸、心率與睡眠紀錄,若偵測呼吸中止的狀況,則會啟動振動器,促使睡眠者改變姿勢。Tendays健康睡眠智慧床則透過AI,算出個人最佳睡眠參數,調控床墊的軟硬度,達到有效紓壓與睡眠的效果。
AI技術成熟 機器人成為居家照顧的好幫手
隨著人工智慧發展,機器人能夠感知周圍環境、做出即時決策,在監控示警與語音服務都有使力之處。目前台灣所開發的居家機器人有三款,一是華碩開發「Zenbo」,能夠提供緊急救援機制,及語音預約到府處方宅配的服務;二是跨足長照業的新光保全開發「新保寶」,為可遙控式的機器人,使用者可透過它遠端監控家中的動態並錄影,若有異常它也可以提醒;三是麗暘推出Robelf具臉部辨識功能,能做室內定位及遠端監控。
外骨骼機器人 復健走向智慧化
復健類型的輔具近年重點放在外骨骼機器人,透過上下肢外骨骼來協助脊椎損傷的患者行走與手部功能訓練,提供個人化與智能化的復健治療,促進神經恢復,讓病患恢復自主能力,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類設備屬於復健醫療器材,必須在復健師或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患者才能穿戴使用。
洪盛隆提到,台灣有三間公司進行相關科技的開發,一是福寶科技推出下肢外骨骼機器人,透過控制單元與演算法,讓機器人依據當下患者動作調整,接近自然步伐;二是緯創醫學開發的智慧型動力式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它與加拿大B-TEMIA共同研發,透過AI分析與判斷啟動伺服器馬達與減速機協助完成動作;三則為富伯生醫開發手部復健輔具Mirror Hand,利用健康側手的手型變化,來引導、控制患側手指運動,使兩側可以達到一致動作。
輪椅智慧化 導航也難不倒它
在行動輔具部分,康揚開發機器人輪椅 iBuddy,導入感測器與AIoT技術,透過感測器能夠時時收集和分析環境,將使用者的位置與活動狀態傳給家人與監護者,它也有鼓勵患者行走的機制,當患者站起來行走時, iBuddy會跟著一起移動,它亦具備導航功能。
此外,因應輔具類型多元、租賃頻繁,建置一套輔具管理平台就相當重要,國睦就開發「電動輔具全時照護服務平台」,輔具上建置感測設備,能收集使用者的生理資訊與使用狀況,包括坐墊壓力與心律,以及當電動輔具出現電池、馬達或傾倒狀況時,後端輔具管理人員能得知並即時提供維修服務。
最後,洪盛隆提到,台灣奠基於強力基礎工業及ICT產業,結合臺灣的輔具製造商,在數位化、遠距化與行動化的布署下,智慧輔具將朝健康、預防、診斷、治療、照護5大方向前進。即使醫材產業屬「高投資門檻」、「高技術門檻」、「高法規門檻」的三高產業,但他認為臺灣在此三方面皆有良好基礎,是醫材發展的強力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