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是這次疫情的決勝點!」台灣長期照顧感染預防暨控制學會理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主任顏慕庸表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別於以往的流感和SARS病毒的傳染性更強,且無發燒症狀前就有傳染力,因此阻絕它的飛沫、接觸與環媒傳染途徑就相當重要。
除了藉由保持社交距離和戴口罩,來阻絕部分的飛沫傳播,但民眾拿下口罩後講話或咳嗽的飛沫落在環境中,由雙手傳到人身上黏膜也有感染的風險,所以正確的洗手與環境消毒就是「抗疫」關鍵。
根據BBC報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發現,以SARS-CoV-2病毒來看,病毒被咳出後可在飛沫中存活長達3個小時,若落在硬紙板存活24小時,在塑料和不鏽鋼表面存活的時間可達2-3天。
因此,為了阻絕環媒傳播,顏慕庸認為,進出長照機構都要確實洗手,進長照機構前洗手可避免將外部的病毒或細菌帶到機構內,傳染給體弱的長輩,出機構後也必須洗手,確保病毒與細菌不上身。
顏慕庸認為,長照機構在預防武漢肺炎的環媒傳播上,他提出3點落實之道,一是提升洗手遵從率,廣設洗手點;二是加強手部衛生的教育訓練;三為落實環境消毒,去除環媒傳播。
提升洗手遵從率 廣設洗手點
在提升洗手遵從率上,顏慕庸提到,不只是飯前或上廁所洗手,兩次洗手的間隔如果接觸環境,再觸碰臉耳鼻口前也要洗手,會更安全。因此長照機構可在電梯、公共區和住民房間設洗手點,最好是每位工作人員都可攜帶「隨身乾洗手液」,作為個人的洗手節點,如此一來可讓洗手的遵從率提高。
長期照顧感染預防暨控制學會常務理事、馬偕醫院感管師姜秀子提醒,許多長照機構的照顧人員會戴醫療用乳膠手套服務長輩,但服務一位長輩後再協助下一位長輩前,應該換另一副手套,避免交互感染,且乳膠手套使用久容易破損,因此拿下手套後,工作人員最好再次洗手確保衛生。
加強手部衛生訓練 建立檢核機制
在手部衛生的教育訓練部分,顏慕庸建議,機構必須對工作人員、家屬、機構長輩和外聘人員(清潔人員、社工或廚工)都做手部衛生的教育訓練,而且需要建立檢核機制。姜秀子表示,她在推廣長照機構手部衛生計畫時,常會用「手部確效劑」,類似螢光劑的塗料塗在學員的手部,再請學員按照「內外夾弓大立腕」方式洗手,再以螢光燈照確認手部是否清洗乾淨,此為濕式洗手的做法。
義行老人長期照護中心護理督導與感染管制員李采婷則是自製「手部衛生遵從稽核表」,在實務現場觀察工作人員是否按照洗手五時機及洗手步驟來做,如有遺漏可先紀錄起來再事後提醒,加強同仁的印象。
落實環境消毒 掃具專區專用
最後是落實環境消毒,長照單位除了提高消毒的頻率之外,雙連安養中心品質總監、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李莉則建議,掃具與抹布也要「分區專用」,避免污染與乾淨區混用,舉例來說:紅色抹布、紅色標籤掃具就是清潔髒污處(糞便、體液、嘔吐物)的掃具、綠色是清潔住民區、藍色是公共區,黃色則是護理站專用,如此一來乾淨處才能避免污染。
她也提到,污物的處理相當重要,盡可能不要讓床單、衣物等污物運送過程經過公共區,且處理時應將嚴重污染與較乾淨的衣物分開處理,分洗衣機清理,機構管理者要訂立不同的清洗流程並教育同仁,「防疫要從管理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