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彥瑜、簡鈺璇
從6月1日開始,「長期照顧給付及支付基準」服務組合「BA17協助執行輔助性醫療」的「傷口分泌物簡易照顧處理」將不再給付,引發長照業界議論。
衛生福利部5月19日公告修訂「長期照顧給付及支付基準」,將原本服務組合BA17拆解為5個子項目,包括人工氣道管內與口鼻腔內分泌物之清潔、抽吸與移除、氣切造口分泌物之簡易照顧處理;尿管或鼻胃管清潔;甘油球通便、攜帶式血糖機驗血糖;以及協助依藥袋指示置入藥盒。
有長照業界人士擔憂,其他傷口分泌物簡易照顧處理,以及腸造口、胃造口、腹膜透析導管、人工血管、傷口引流管等實務上常見的照顧均不再給付。衛福部則回應,傷口照顧本質上屬於護理人員業務範圍,只是將照服員可從事與給付的範圍寫得更清楚。
傷口照顧回歸護理與家屬
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回應,大多數傷口發生於剛出院後的個案,若可以由家屬自行處理的照護,可以透過出院準備的衛教、換藥指導學習相關知識。秀家人社區長照機構執行長邱暉智認為,衛福部立意良善,但卻忽略實際場域的照顧需要,「由家屬協助替病人換藥,難道比受過訓練的照服員換藥更不專業嗎?」居家服務目的是減輕家屬負擔,擦藥、換紗布等工作並未涉及侵入性治療,政府直接禁止這些項目不僅增加家屬負擔,若是動用護理資源來協助,也與資源用在刀口的想法互相違背。
而第一線的居家護理人員也有遇到實務困境,和鄰居家護理所護理師林治萱指出,不少申請居家護理服務的個案大多是獨居、沒有家屬照顧或是委由外籍看護協助,但現況是外籍看護對傷口照顧的知識比居服員還要缺乏,加上傷口照顧得維持數週,期間每日得換藥數次,而居家護理師一次出勤費用為1500元,許多個案根本難以負擔。林治萱說,許多居家護理師常「做功德」,路過個案家時不收費協助換藥,但在缺乏資源的偏鄉地區,沒有足夠的居護師可以長期幫忙換藥。
周道君坦言,現有實務上不少情形是家屬要求照服員順便處理,在自我技術、能力與安全風險許可的範圍下,給支付雖然並未給付,但周道君認為家屬可自行跟照服員協調。
是否開放傷口照顧仍待討論
愛福家協會總幹事涂心寧則認為,應該追本溯源檢視照顧服務員應服務的範圍與標準,雖然課程表中並無「簡易傷口處理」這一項,但在30小時的臨床實習項目裡,卻含有胃造口照護、協助口腔內或人工氣道管內分泌物清潔與抽吸等項目。她認為,衛福部所公告的「照顧服務員訓練課程表」及給支付項目應統一,明確釐清照服員應具備哪些專業能力、可從事哪些項目,才能學以致用。對此,周道君回應,照服員具備相關知識的用意在於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諮詢醫護人員或轉介,但可否實際操作傷口照護仍須回歸法規面的界定。
而甘油球通便、測量血糖與用藥指示等項目,過往也是經由長照實務業界爭取後,才納入給付並加開7小時的特殊訓練課程。涂心寧認為,長照司應參考過往經驗,邀集相關單位、專業團體與家屬一同開會討論哪些傷口可以開放由照服員處理。周道君也回應,就實務面來看,鼻胃管、尿管不會有額外傷口,但氣切口會有,而其他造口因部位、傷口大小不一,也可能需要視情形判定感染風險。周道君回應,衛福部近期將邀集相關團體,評估哪些項目可開放讓照服員處理。
照服分級、與居護合作可解套?
涂心寧說,日本照服員就可以抽痰,但必須上課與實習,領到的給付也不同,台灣應該考慮讓照服員按照顧困難跟技術難度分級。邱暉智也建議,衛福部應將醫療照護與生活照顧的範圍劃定明確界線,並訂立照服員的分級訓練與檢核機制,依操作難度將生活照顧、換藥與管路清潔、胃造口照護等工作分級,通過考試者才能執行業務。
林治萱則認為,應該建立「居護師與居服員」合作照顧體系,兩者一同到案家,由護理師判斷傷口類型、選擇敷料,並示範傷口照料方式,居服員從旁學習與協助,之後居服員依護理師的囑咐換藥,居家護理師則定期至個案家檢查傷口狀況,如此居家護理師與居服員的專業皆可受到重視,也能將醫療與長照資源用在刀口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