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時事】2020.06.22-2020.06.26

【一週時事】2020.06.22-2020.06.26
2020/06/26
作者/專欄

長照2.0通盤檢討公聽會 首場聚焦A個管功能與定位

立法委員吳玉琴辦公室與台灣社會福利總盟昨天辦理「照管專員與A個管的角色功能與定位」公聽會,有超過百位民間團體代表、公部門與學者專家出席,做成7項結論:

  1. 重新定位A個管角色,強化A個管的監督。
  2. 派案透明化,避免A所屬的B單位服務量超過一定派案比例。
  3. 提升A個管的照顧管理能力,建議將進階訓練調整為30小時,一年內訓練完成。
  4. 衛福部應編制A個管操作手冊
  5. 各縣市應統一A單位特約流程
  6. A個管如有兼職現象,須有勾稽系統、稽核以及合理服務案量。
  7. A單位的服務碼缺乏審查機制及支付費用,衛福部應增加檢核條件與功能。建議將資訊系統個案管理總表列入,盡快建立完整資訊系統以利勾稽,透過系統協助個案管理。(延伸閱讀)

物聯網設施普及 預防將重於治療

臺大醫院於本週慶祝125週年院慶,舉辦「智慧醫療現況與展望」研討會,邀請學者探討關於醫療的改變與展望。根據醒報報導,由於醫療科技的演進,病患有機會透過5G物聯網與穿戴式裝置,擁有更多個人健康數據,未來可運用患者本人的健康存摺、病歷資料與穿戴式裝置數據,結合AI模型有效預測疾病發生風險,使醫療照護資源獲得更妥善的利用。

透過科技的輔助,未來更渴將醫療保險、醫院系統、製藥公司與醫療器材製造商納入「醫療生態圈」,提供更好的醫療品質,如醫療保險公司,即可透過健康數據的偵測進行保費的動態調整,使醫療保險能得到更妥善的運用。

照顧獨居長者 應擴大辦理在宅醫療服務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祕書長羅品善投書蘋果日報,指出現行被政府列冊的獨居老人不到兩成,加上獨居又有行動困難的比例約28%,顯示獨居老人出門看病困難重重,但是目前健保居家醫療計畫對於在宅醫療給付過低,常不符社區診所醫師出門看病的成本,大醫院也因為缺乏誘因而不願將失能但病情穩定的病患轉診到社區在宅醫療診所。

羅品善建議政府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將在宅醫療服務納入「獨居老人關懷訪視服務實施計畫」;二為放寬居家醫療整合計畫服務對象(如:居住於長照機構者);三是增加醫院轉銜病患至在宅醫療診所的誘因。

友善玩台灣 觀光局推通用化旅遊景點指南

想帶坐著輪椅的長輩出門踏青,該去哪裡玩,才能玩得盡興、方便又安全呢?交通部觀光局今天發表「友善臺灣好好玩臺灣通用化旅遊景點指南」,精選出10個國家風景區績優景點以及7個友善景點,並邀請無障礙、銀髮樂齡旅遊專家,以及獲獎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進行專題分享,攜手推動臺灣通用化旅遊,共創高齡平權友善社會(延伸閱讀)。

榮總研究: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 失智症風險較高

根據中央社報導,台北榮民總醫院研究團隊的研究報告指出,罹患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在內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是沒有罹患這些疾病患者的兩倍以上。不過,研究人員指出,這是一項觀察型研究,發炎性腸道疾病與失智症的因果關係只能推論而無法驗證。

台南救國團辦守護記憶公益活動

救國團臺南市真善美聯誼會舉辦「守護記憶‧樂活健康」主題公益活動,以漫遊健走2.5公里,向社區鄰里居民宣導預防失智症的重要。臺南市救國團與真善美聯誼會每年透過「護智講座」、「動腦體驗活動」、「樂活漫遊」等多元方式,與社區長者建立關係,幫助長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樂趣與生命的盼望。

圖畫書類轉譯為觸覺圖 讓視障者也能「看畫」

「第十七屆文薈獎」全國身心障礙者文藝獎得獎作品,首度於花蓮亮相,本次是以「最美麗的風景」為主題,除了文學類印製為作品陳列,亦將圖畫書類轉譯為觸覺圖,再搭配點字說明與口述影像語音導覽,讓視障者也能夠「看畫」;現場還有QR code供掃描,線上閱覽完整作品,提供更多元的觀展體驗(延伸閱讀)。

想得知更多長照訊息,敬請點此訂閱創新長照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