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即將來臨的超高齡社會,政府於2017年頒布並推動「長照2.0」計畫,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顧的多元連續服務,只是在照護人力與長照需求落差不小的情況下,如何透過科技與臺灣醫療優勢,解決迫在眉睫的老年長照議題,正是智慧科技協助長照的目標。
走進臺中榮總日照中心,20位爺爺、奶奶們正圍成一個大圓,進行伸展有氧運動,看似簡單的動作,對於提升老年人的肌耐力卻有大大作用。運動結束後,爺爺、奶奶們在照服員的指引下,來到綠意盎然的庭院弄花蒔草,或是在魚菜共生池附近休憩。這群像大孩子般的長輩,白天來到臺中榮總日照中心,待家人下班後再來接回家。
維持長輩正常生活 長照需大量人力
「衡量老年生活的最佳指標,就是基本日常生活功能能否正常運作,」臺中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時逸表示,健康的老年人只要定期運動、參與社區據點活動,維持身體功能即可;一旦老年人活動力降低,進入亞健康、甚至慢慢失能,就需要長照系統的協助,經過周全的評估找出問題,進行醫療、復健、營養等處置,而日照中心便是長照系統中的一環。
長輩可能因疾病、家庭照顧問題或其它外在因素,需入住長照機構。例如一位患有慢性病的長輩,雖僅部分行動功能退化,卻因住在2樓以上沒有電梯的公寓,想外出參社區活動、就醫或其他生活上需求時,往往需要家人或朋友協助。長期下來,不只照顧者辛苦,也影響老人家就醫或參與外界活動的意願,體能與智能可能因此逐步退化,產生孤單與憂鬱情緒,最終來到長照機構,若缺乏家人支持,還會有被遺棄的感覺。
「漸漸出現失能徵兆的長輩,持續性的運動、營養維持等防止衰弱的處置,保持身體自我照顧功能很重要,」林時逸表示,一小段時間的輕忽,可能導致身體功能很快退化,即便事後花上更多時間補救,不僅辛苦,也不見得有明顯進步。
以臺中榮總日照中心的20位長輩為例,有半數以上需要輔具,9成患有輕重程度不同的失智症,並伴隨著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每一位長輩們的身體狀況都不盡相同、照護需求也不一樣。臺灣很快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若能有相應的科技加持,協助、彌補不足的照護人力,長照的推動執行可望更順利。
智慧長照 以科技助力照護
綜觀世界各國面對高齡化社會的策略,全球最高齡國家——日本,善用成熟的ICT技術,開發智慧長照管理軟體,分析使用者的健康數據,打造客製化的復健課程清單。北歐國家則重視預防醫學,以各種補貼與優惠措施,鼓勵老年人多運動、保健身心。各國政策雖不盡相同,但目的都一樣:希望老年人盡可能維持健康的身體功能,延緩退化的速度,保持晚年的生活品質。
從國外的長照經驗來看,智慧長照歷經3階段演變:第一階段主要發生在照護場所,將技術與服務研發,移往使用者的真實生活環境,建立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第二階段著重在長輩自我選擇,讓他們受照護時,感受到更多尊重,並透過驗證場域培訓長照人才,加速新產品推動;第三階段則著重科技結合資料共創共享,打造客製化照護,建立智慧長照的整體解決方案。
舉例來說,前兩個階段像是在沒有電梯的透天厝樓梯上安裝升降椅,增加長輩在家中的活動空間;照顧人力不足的家庭,導入紅外線進行跌倒偵測、離床監測,甚至搭配遠端監控系統,讓照護者不必時時刻刻守在長輩身邊,也能掌握長輩狀態;或利用操作簡易的視訊設備,讓長輩與家屬間的聯繫更便利,也能減輕隻身在長照機構中萌生的孤單感。
了解痛點 智慧科技需貼近人性
儘管運用科技輔助長照已行之有年,但每位長輩的退化程度不一、居家場景不一、家庭照顧資源也不一,打造專屬照顧計畫才是「長照2.0」的關鍵。林時逸提到,曾經有位高齡100歲的人瑞爺爺,患有失智症但仍有行動能力。每天半夜爺爺想要如廁,便會想盡辦法翻過床欄,無法時時照看的家人雖然在地上鋪著軟墊,但爺爺仍經常摔倒在地,不僅爺爺受苦,家屬也因擔心爺爺,時常起床查看導致夜不能眠。
日照中心在了解家屬的需求後,便協助家屬找到離地板較近的電動床。平時爺爺要上下床時,可以升高床位、方便位移;到了晚上就寢時,便將床位降到最低,避免爺爺再因為摔落地面而受傷。林時逸進一步表示,唯有設計者實際了解長輩及照護者的痛點,利用科技對症下藥,長照難題便能迎刃而解。
「長照現場所需要的,是更貼近人性的醫療科技,」林時逸舉例,市面上的愛心手鍊與具備定位追蹤功能的銀髮手機百百款,但失智症的家屬的滿意度卻普遍不高,主因在於設計者忽略了現實情況:許多沒有病識感的失智症患者根本不願意配戴此類定位工具,經常藉故脫下或根本沒有帶出門。如果能夠開發出更迷你、不顯眼的定位追蹤裝置,與拐杖、手表、鞋子等日常使用物品結合,產品的良善立意才有發揮的機會。
大數據與AI人工智慧 放大長照能量
在科技快速發展下,第三階段智慧長照可望切中長照現場的需求,打造個人專屬照護系統。「最好的設計,就是打動使用者心的設計,」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認為,拜物聯網(IoT)感測技術之賜、可長時間收集長輩大數據,提供AI人工智慧學習,「符合照護者、被照護者的需求的設計,第三階段智慧長照肯定更貼心,也是臺灣努力的方向。」
林啟萬進一步解釋,長照要能行之久遠,保障長輩健康,長照系統的營運模式、經費、照護人力與年金保險都需要細膩搭配,而臺灣健保累積的大數據,可作為制定長照政策的依據。例如根據統計,若長輩從75歲開始臥床,牙齒就會開始逐步脫落,營養攝取也開始有變化,因此可得到「牙齒餘留數與臥床年數」之間的正相關,便可從預防醫學角度切入,減少健康長輩的臥床時間、落實口腔健康,延緩老化效應。
林啟萬也看好,健保資料庫與各醫院的醫療影像彼此整合,打造出尖端的醫療人工智慧系統,不但能快速診斷影像中的病灶,協助醫師決策,更能降低病人的焦慮。目前已有許多新創團隊開始著手,利用健康行為數據、生活飲食習慣與基因數據資料,研發不一樣的健康評估模式,「活用數據、找出應用、開發軟體,是臺灣智慧醫療產業發展的重要關鍵。」
(本文由i創科技授權轉載,作者:工業技術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