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中失智論壇  激盪多元照顧X科技X創意高齡新模式

2020台中失智論壇  激盪多元照顧X科技X創意高齡新模式
2020/10/23
作者/專欄

台中市推動失智友善關懷,建構創新失智症照護模式,今(23)日舉辦「2020臺中市失智症論壇」,以「創新科技x創新服務x創意高齡」三大主題規劃,並搭配失智照顧相關科技與服務廠商現場展示。論壇特別邀請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副司長周道君及台中市衛生局局長曾梓展,從中央失智政策藍圖到地方政策布局,並匯集產學專家分享多元的照顧模式,盼激盪更多火花,促進失智症照護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此次活動吸引了近500位來自全國長照實務界與學術界先進共襄盛舉。

衛福部:兩方向建構失智社區照護網

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副司長周道君致詞表示,今年推估全國失智人口預估有28萬人,其中極輕度與輕度佔四分之三(74%),適合發展社區照護模式,衛福部將從「失智個案確診與照顧」及「失智友善社區」兩方向布局,全台已布建95處失智共照中心,作為失智症照顧資源連結與轉介中心,以及494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認知促進、安全看視與家庭照顧者支持據點,再加上日間照顧中心一起來實現失智者照顧。

同時,跟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失智友善社區」,串起友善商家、友善天使,並推動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創新計畫,讓失智者不被標籤化,能夠融入社區、持續自立生活。

台中市:提供「看得到、找得到、用得到」失智照顧服務

臺中市為全國第二大城市,截至1099月,65歲以上高齡人口達37萬餘人,佔總人口13.4%,推估失智人口約3萬人,其中7成為輕度、中度患者,仍有不少潛在個案尚未被發掘。台中市衛生局曾梓展表示,市府團隊積極整合跨局處資源,除增進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及友善態度,同時也多管齊下擴大失智篩檢範圍,及早發現社區中疑似失智症的民眾,更積極佈建失智照護資源,近期更開設全國首創年輕型失智社區據點,提供從失智預防保健、早期醫療診斷,到多元照護資源,全程推動從「人」出發,以「社區」為核心的失智照顧模式,創造「失智友善臺中」願景。

臺中市推動優質長照服務,打造「看得到、找得到、用得到」的長照服務,讓每位長輩都能在地安養,晚年生活更有品質。目前已開設1,405ABC據點,長照服務人數近35千人,皆為全國之冠。透過點線面的整合,提供全人照顧的服務模式,同時推動長照即時通APP、人力培育、服務優化等多項創新作為,未來更將發展智慧化長照,逐步建造更完善的照顧服務體系。曾梓展特別感謝長照科同仁努力、中央經費支持,推動台中成為長照服務據點及服務人數全國第一的城市,將持續努力讓市民獲得更好的照顧。

陳政雄:建構失智友善社區新未來

超高齡社會到來,不只老年人口增加,失智者人數也飆升,社區與居住環境也要跟著做好準備。年近80歲的資深老人建築研究者、建築師陳政雄就從WHO「失智友善社區」公布的核心成要素談起,給予台灣失智友善社區的參考建議。

陳政雄提到,失智友善社區包含「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環境、科技支持」等4大要素,才能從軟體面與硬體面聯手,去除失智污名化,建構友善照顧服務網,讓失智者能在社區內自由走動。

在環境建構上,陳政雄建議業者依循「失智者環境設計核心指標和原則」營造社區,包括:不顯眼地降低風險,像是製作隱形門,避免失智者緊張躁動;增加有用的五感刺激,透過有用的符號、圖像,減少失智者的困惑與不確定感,藉此塑造安全、安心、安定的生活環境。

此外,他也點出,科技在失智照顧的角色日漸吃重,應善用物聯網科技或穿戴裝置串起失智者與照顧者、家屬的連結,提供即時的照顧訊息,打造隱形、考量銀髮族自尊的照顧,讓失智者在社區過著跟正常人無異的生活,真正落實失智友善社區。

郭慈安:年輕型失智照顧的新模式

目前台灣失智照顧多以65歲的長者為主,但近期年輕型失智問題開始獲得關注,根據WHO統計,每年失智症者中有1%屬於年輕型失智。為了滿足年輕型失智的照顧需求,今年台中市率全國之先,設立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年輕型失智症者的特色為何?照顧模式又跟老年失智照顧有何差別呢?

「失智導致的工作生活能力喪失,經濟壓力接踵而至是年輕型失智者面對的難題。」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郭慈安副教授表示,年輕失智者的知識程度高、科技使用率高,未來的生活期更長,維持他們的生活能力,甚至透過職務再造方式,提供工作機會、延緩失智症狀況,是年輕失智症者的照顧目標。

從輔導台中年輕失智據點的經驗,郭慈安歸結出3個照顧模式與活動設計原則,一是生活化訓練,將活動與日常功能結合,如:算數與購物結合,並從事稍微強烈的心肺運動,以延緩失智症狀惡化程度;二是發展個別化照顧,依據每個人的能力特質安排不同的活動,甚至讓他們扮演教導者,增加「被需要」的感受;三是增加發聲的機會,由於年輕失智者的表達能力、想法齊備,要給他們適當表達的時間,照顧者應著重「沒有快慢、樂在參與」的精神,推動「沒有不」(即不向失智者說「不能」、「不行」、「不可以」)的對應方式。

郭慈安期許,未來年輕型的失智者能夠集結力量,籌組聯盟或加入國際年輕型失智者組織,不僅自己能跟失智症和平共處,更能為其他失智者發聲,成功達到「他們與我們沒有不一樣」目標。

永信基金會:連續型失智照顧X生活美學

失智症需要專業技巧與年輕生力軍投入,但目前長照面對缺人困境,失智照顧機構更是如此。為了留住年輕人力、增進照顧技巧,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除了推廣自立支援,近年更將「生活美學」概念融入照顧模式,透過園藝輔療及賞景旅遊。

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組長江瑞敏表示,用「美」相關的活動作為媒介,促進青銀共創、減少代間溝通障礙,無論是長者或照顧者都能體認生命意義,達到自我實現目的。相關活動已推廣超過3年,每天為植物花草澆水、每週上園藝課已成為永信心佳社區式長照中心的失智長者之日常,透過活動療癒長者,失智照顧不再是超級燙手山芋。

除了推動美學融入生活外,失智分級照顧亦相當重要,因為非失智長者未必都能接納失智者,且不同症狀者需要不同照顧模式與活動帶領。永信心佳的做法是,失智據點收置輕微失智長者,輕度失智則進入混合型日照、中度失智者使用小規機,重度失智者需要24小時照顧支援,由心佳的團體家屋來支持。藉此,提供連續性照顧服務,緩解家屬照顧憂鬱,讓失智長輩即便症狀加重,在臨終前仍能過著跟以往一樣的平穩生活,減輕照顧負擔,留給家屬最美好的回憶。

白明奇:推動失智照顧文藝復興

「有快樂的老年,才能解決失智照顧問題!」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神經科醫師白明奇表示,目前藥物尚無法根治失智症,台灣要做的事情除了緩和失智症者的症狀,更要積極在未確診失智階段透過多元活動、生活型態再改造介入,延緩進入症狀的時間,而藝術就是很好的豐富高齡生活媒介。

白明奇已與台南美術館合作,透過藝術介入,如:辦理走讀活動、藝術工作坊等,讓失智症患者透過社會參與、人際互動、懷舊回憶,尋找自己生命價值,得到快樂與療癒感。這是博物館在推動文化平權的社會責任,目前正串聯台南各個博物館共同參與,讓更多受身心疾病所苦的患者能得到這張社會處方箋。

他也在今年開設「藝術介入老人與失智」跨域課程,帶領學生認識藝術介入對失智者帶來的正向效益,未來能將經驗散播出去,讓更多失智者與照顧者受惠。

最後,白明奇提醒,失智症成因中有6成是受性別、基因與老化影響,但有4成是後天不良的生活習慣與環境導致,如:聽障、腦傷、高血壓、肥胖、吸菸、憂鬱、少動、孤獨、糖尿病、空污等,一定要盡可能排除,而出現失智症狀者也不要喪氣,應將「失智症當成跟近視狀況」,透過不同照顧模式及失智友善計畫等方式來彌補能力不足,擁有持續樂活的老後生活。

用定位科技建構失智症守護網

自立支援照顧的風氣興起,失智照顧也導向失智友善社區模式,讓長輩出外走動、增加社會參與,達到延緩失智失能目的。近年推出隨身式定位裝置,長輩配掛GPS 或低功耗藍牙(BLE)等主動發出訊號的裝置,設置電子圍籬來即時回報位置,讓長者自由能社區移動,照顧者又能安心。

智慧時尚公司總經理張育銓就分享GPS與藍牙裝置的差異,GPS 不需其他的感測接收器即可回傳位置,缺點是遮蔽處訊號會受干擾,且單一定位器的價格貴,使用上比較耗電;目前縣市政府主推防走失平安符或卡片多為BLE 載具,需配合在重要路口、公共區域等裝設訊號接收的基地台,一旦配掛載具通過這些區域,用line即可得知使用者位置,優點是裝置小可做成多元的裝置,包括:鑰匙圈或放在鞋墊裡,利於長者攜帶,且可維持9 12 個月免充電使用,缺點是必須建置基地台,且基地台數量多寡會影響定位範圍。

為了讓兩者的優點能結合,今年智慧時尚就推出GPSBLE結合裝置,即時離開生活圈到外地旅遊也可持續使用,透過定位科技守護失智者安全,減輕照護負擔。

主辦方台中市衛生局表示,透過舉辦此次論壇,得以與全國專家學者共同探索失智照顧的新趨勢,從失智照顧政策分享、失智友善社區建築設計、年輕型失智照顧探討、到失智照顧的科技發展等多元議題進行對話,體現失智症照護從傳統模式,邁入新一代整合照顧模式之新思維,期望能進一步開創更溫暖、有深度及智慧化的服務,讓市民獲得更好的照顧,塑造更多在地老化的無限可能。

想了解更多創新照顧模式與科技產品嗎?

歡迎參觀全台年度照顧業盛會「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