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醫療學會專欄】肌不可失:居家醫療的養肌撇步

【在宅醫療學會專欄】肌不可失:居家醫療的養肌撇步
2019/08/05

台灣老年人口比例逐年攀升,醫療費用的支出也大幅增加,高齡長輩罹患疾病型態多半以慢性病為主,需長期追蹤控制。很多疾病也常伴隨失能發生,使得病人的認知機能、行走功能、吞嚥進食,甚至大小便控制都出現問題。

目前醫院以專科醫師為主,多科看診的醫療模式,無法完全解決這些病人因失能後所衍生的各種問題。甚而,當這些病人需要更進一步的醫療照顧,例如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脫水導致電解質不平衡、長期失禁導致泌尿道感染時,他們總是被送到醫院急診後,在不同的專科病房間流轉。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非但沒有延長病人的壽命、增進生活品質,反而讓病人與家屬在每一次的住院過程中,面對不同的專科醫療團隊,照護與醫療無法連貫。

有鑑於此,衛福部借鏡高齡化進程較快的日本,於2016年推出居家醫療(日本稱為在宅醫療)的政策,至今已實施3年多。

筆者發現,接受居家醫療服務病人有一個很重要的情況,就是「肌肉質量不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肌少症」。顧名思義,就是身體的肌肉量過少,導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之後跌倒、骨折、失禁、感染、甚至臥床等惡性循環接踵而至,最終的結果就是死亡。肌少症的診斷標準包括:肌肉量不足、手部握力差、以及行走速度緩慢。簡單來說,只要觀察小腿直徑粗細,就可以大約判斷是否罹患肌少症。

彈力繩運動對於居家醫療的病人來說,非常方便,容易上手。(照片提供/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肌不可失」關鍵在哪?其實很簡單,就是運動和營養兩條路。

首先談到運動,由於居家醫療的老年族群普遍具有較多的共病症,從事運動訓練前,還是必須經過審慎的醫療評估。運動訓練的絕對禁忌症包括:罹患急性心衰竭、完全心房傳導阻滯(complete AV block),高血壓急症(hypertensive crisis),最近曾發生心肌梗塞。

此外,老年病患常服用的一些藥物,如利尿劑(diuretics),乙型阻斷劑(ß-blocker),血管擴張劑(vasodilators)等,也可能使得病人在從事運動過程中,產生姿態性低血壓(因姿勢改變造成血壓下降)、頭暈等副作用。

以下大略敘述從事「阻抗運動」(對抗阻力的運動,常用於預防肌力流失)時的主要內容,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 先從每星期兩天(間隔48小時以上)、每次運動以上肢以及下肢的主要肌群開始,例如股四頭肌、腓腸肌及比目魚肌、胸大肌、肱二頭肌等。每個肌群重複8 到12次。

 

 

  • 可以使用彈力繩,或是重量訓練的器材、甚至特定的姿勢等。彈力繩運動對於居家醫療的病人來說,非常方便,容易上手。

 

 

  • 運動中絕對不可閉氣,動作保持一定的速度,不要忽快忽慢,運動時的關節角度應該做到最大,每組運動間休息2分鐘左右。

 

 

許多人剛開始從事阻抗訓練時,特別是非常虛弱、生活形態趨於靜態者常常會感到肌肉痠痛不適而喪失繼續訓練的動機。這時應該給予充分的鼓勵,並且密切監控他們的身體狀況。在接受一段時間訓練後,肌少症老年人的肌力有所進步,訓練的重量、頻率再慢慢增加。

(本文未完,下篇請見【在宅醫療學會專欄】攝取蛋白質+運動可增加肌肉量

延伸閱讀

引進復能醫學 真醫翻轉樂齡運動新觀念

科技輔助設備讓「復能」更有效率也更有趣

 


撰文 / 張欽凱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老年醫學部 主治醫師、衛生福利部中區醫療網委員、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曾任台大醫院復健科醫師/總醫師、國家衛生研究院老年學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