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毓瑩專欄】探討銀髮族照顧科技的營運模式定位

【黃毓瑩專欄】探討銀髮族照顧科技的營運模式定位
2020/07/15

高齡化與少子化的人口結構,可預期未來照顧的勞動力將會不足,各種健康照護服務的可持續性變成一大問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業者投入各種創新科技應用,協助銀髮族有能力在家中老去,也讓銀髮族越來越期待透過科技力量掌握自己老後的生活品質與自主權。

由於銀髮族身心狀況、老化失能程度相當具有個人差異化,因此,這個市場是由「多樣化小眾」所組成的「大眾」市場。在許多科技應用面上要有很多調整及配套的服務內容才能讓顧客覺得「好用」,也讓業者在科技應用方案的設計上需要更加細緻,也更難以規模化。

若要想達到成本與品質的平衡,建議業者投入銀髮族照顧科技(senior care technology)發展時,要先思考市場定位的使用族群特性,儘可能找到多族群共通的特性或需求,在這個邏輯上,可借用「通用設計」的概念,思考自己的產品是要定位成共通化、差異化還是個人化的方案。以下說明此3 種方案(圖1)的差異:

圖1、 銀髮族照顧科技的設計差異

1. 共通化方案

概念同通用設計,是指無須改良或特別設計就能為所有人使用的產品、環境及通訊,像是生理量測、遠距照護、安全門禁管理等等的產品,大多是以家庭為單位全家共同皆可使用的方案。此類產品多在硬體上通用,區別是在服務內容差異化。若廠商瞄準的營運模式定位針對此類,需要前期產品/服務設計、甚至於UI/UX 設計等面向投入較多心力,才能儘可能讓每個方案於最大的程度上被不同族群使用,好處則是可以獲取較大的市場份額,也可以降低後續調整、維護的成本。

2. 差異化方案

由於銀髮族畢竟不同於嬰幼兒、失能、甚至是一般健康成年人,他們有自己的主張、需求以及使用目的,理當會有差異化設計。然而,照顧此族群身心需要時,有些特定領域別科技方案是針對銀髮族不安、不滿、不便的需求,讓他們儘可能不要感受到老化帶來的生活差異,例如,不要因身體老化感覺到無法行動自如、不要因為職場退休覺得社交寂寞,類似像健康管理、休閒育樂、復能/ 復健等照顧科技方案,主要是幫助銀髮族儘可能擁有身心健康的老後生活,減少或延緩失能的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差異化科技方案不應只著重於身體面的機能維護,在滿足其自主獨立的心理需求時,有時科技更顯得重要。若太難以操作或不符合他們的生活習慣/經驗(像是介面設計太複雜、字太小、使用步驟不直覺等等),讓銀髮族還得求助晚輩或他人才能使用,反而容易失去原本讓他們生活方便的美意。隨著嬰兒潮一代人口的高齡化,銀髮族在長壽市場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此類營運模式定位的版圖勢必日益擴大。

3. 個人化方案

係指銀髮族因個人化差異需要之專屬科技方案。此類營運模式定位訴求的價值在於個人化、精準化,像是瑞士因其細胞療法科技成為「回春聖地」,吸引全球富商前往。此類方案常是從客單價較高的高階小眾市場往下發展,科技扮演的角色往往是傳遞價值與內容的管道或載體工具,重點還是在於要能讓人掏出值得高收費的高價值內容,或者是精緻細膩的服務流程設計。

當全球人口結構中的戰後嬰兒潮逐漸步入高齡化,消費主力亦逐漸從青壯年人口轉向銀髮族群,新世代銀髮族將不再同於過往要依賴晚輩奉養,不但是老人自養,而且還是擁有學歷、資產與品味的族群。

可以預期,不論是上述3 種模式的哪一種,在自我付費的狀況下,照顧科技的使用者亦不再是晚輩子女或其他照顧者,照顧科技發展必須要具備「協助銀髮族自尊獨立生活」的價值,以使他們能夠活得更健康、活得更有品質,且服務內容細緻度更需要深入符合銀髮族的生活習慣、生活背景經驗甚至是宗教信仰, 才能讓他們覺得「好用」而願意買單。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照顧科技的內容,請看第八期創新長照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