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齡化問題嚴重,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我國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說到了2065年,每10人當中,就會有4位是65歲以上的老人,快速的高齡化也導致長照需求逐步增加,因應長照所衍伸的IoT服務也成為長照服務產業中的相當熱門的區塊。
在長照體系當中,目前可分為住宿型的老人福利機構或是護理之家,這些機構又可再區分為養護型、失智型以及長照型等不同機構,不過對於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轄下的台北榮譽國民之家(以下簡稱台北榮家),則很難被劃入這樣的長照分類。
導入系統與IOT設備 滿足多元照顧需求
負責第一線照護的台北榮家保健組長洪嘉妙指出,該機構內照顧的大多是當年從大陸撤退到台灣的老兵,或是參與韓戰投奔國民政府的反共義士。這些老兵們一生顛沛流離,多數沒有結婚,依靠擺小吃攤、賣臭豆腐、豆花或參與十大建設維生,年老時則入住榮家,由榮家來給予照顧,「可以說榮家是榮民伯伯人生的最後一站。」因此有養護單位的出現。而隨著照顧越來越精緻,慢慢發現有些老兵失智了,因此又衍生出不同的照護型態。
「現在的照護方式比較不是那麼僵化,榮家也會順應長輩的需求來調整照護的方式。」洪嘉妙指出,輔導委員會前幾年建置了安養醫護照護資訊系統,把所有榮家長輩的生理照護資訊都建置這個平台,收集的老人健康數據可形成大數據,「例如安養每六個月做一次評估,養護三個月做一次評估,從中就可以看出長輩衰退的情形。」
但是對於目前的資訊系統,洪嘉妙認為以智慧照護來說是不足夠的。「例如我們偵測到長輩下肢無力,但是評估完之後就沒有後續了。」包括量測血壓、心跳以及一些評估,在台北榮家都是以人工方式來量測,之後再把資料輸入安養醫護照護資訊系統,然而一線的人力照顧永遠不足,而且大多是從事勞力且重複性的工作。」洪嘉妙一語道出榮家照護體系面臨的瓶頸。
從照顧者角度來解決痛點
長照IoT研發需進入場域實地觀察對於這樣的服務缺口,台北榮家很希望能透過IoT物聯網服務的導入,解決照護中過於繁瑣與例行性的工作。不過洪嘉妙特別指出,目前雖然很多廠商投入長照類型的IoT物聯網服務,但是大多著重在改善「被照護者」的需求,有時無法與一線的真正照護需求契合。
例如有廠商研發感測器,要是老人在定點不動很久,就會發出警示,因為老人很可能倒臥不起,需要救助。但是對於台北榮家的照護者來說,會更想了解是什麼東西吸引長者停留在某地不動,以此了解如何激發失智長輩的興趣。「因此廠商們如果要研發類似的產品,真的一定要進入到場域實地觀察,親自了解照護機構的需求。」洪嘉妙說。
另一個問題,則是研發者大多使用儀器或機器人去解決長輩的需求。例如研發出陪伴機器人陪老人聊天,問安等等,但是洪嘉妙認為,照護者本身的需求更必須滿足,也是IoT物聯網服務能夠著力的重點。
例如失能的長輩需要人力翻身、搬動,這些吃重的工作往往導致年輕人不願投入長照行業,就算是有了陪伴機器人,也需要照顧者把機器人牽出來帶到老人面前,「有時我們還很擔心老人會把精密的儀器敲壞。」洪嘉妙建議,可以把粗重、繁雜、瑣碎且例行性的工作,交由IoT物聯網或機器人來解決,如此照護者就能進行真正的陪伴,畢竟長輩需要的是有人情味的陪伴,有了IoT物聯網的導入,也更能減輕照護者的負擔,鼓勵更多人願意投入長照的產業。
(本文轉載自黑趣爆HatchB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