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打疫苗!逾9成衛生所通過高齡友善認證 守護長者健康

不只打疫苗!逾9成衛生所通過高齡友善認證 守護長者健康
2021/04/15
作者/專欄

臺灣在2018年老年人口比達14%,進入高齡社會,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20 %),每5人中就有一位65歲以上長者,因此,為因應高齡化社會需求,國民健康署自100年起全面鼓勵各類健康照護機構加入高齡友善服務的元素,透過機構自我檢視,提升長者照護服務品質,其中,有358家衛生所通過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

參考國際實證 五大面向優化高齡友善服務

國民健康署近年來運用輔導、認證等方式,鼓勵衛生所思考如何因應社區照護對象高齡化的趨勢,進而調整過去服務模式,並從軟、硬體雙管齊下進行改造,軟體方面如因應長者狀況調整看診程序,由志工服務有需要的長輩看診,並顧及長輩視力及聽力需要,發展圖文並茂且放大衛教單張及藥袋字體,讓服務更有溫度;硬體方面,近年來衛生所為長者需求檢視服務環境,增設高齡專屬的服務台、無障礙空間和調整所內標示等,提供高齡友善環境。從長輩的感受中發現,衛生所變得不一樣了,醫護人員更有耐心、更親切,志工更主動的服務,環境也更友善。

奠基於過去的基礎,蘊涵世界衛生組織「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ICOPE)」及美國醫院協會高齡友善服務4Ms:長輩最在意的事(What Matters)、減少不必要的用藥(Medication)、及早預防並處理長輩認知功能(Mentation)、盡量維持長輩活動功能(Mobility)等概念,國民健康署協助衛生所高齡友善服務再升級,強調以提供長者為中心的照護原則,發展5大標準20項條文,包含管理政策、以人為中心的平等溝通、友善環境、整合性評估與照護服務、社區照護服務網等,除強化預防延緩長者失能的生活型態指導(菸、酒、檳榔、運動等)外,增加長者整體健康評估(生活日常功能、衰弱、跌倒等)及後續轉介追蹤,及促進長者社會參與與連結社區資源,轉介長者參加社區活動或轉介長照服務等。使衛生所不再只問長輩是否生病,更關注預防各面向功能(如日常生活功能、視力、聽力等)衰退,也能促進長輩社會參與,形塑長者的正面形象,甚至提供照顧者支援服務與訓練。

社區好厝邊,守護長者健康面面俱到 

以高雄市大社區衛生所為例,高雄市大社區衛生所於108年通過國民健康署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70歲的王奶奶有慢性病史,平日習慣到衛生所量血壓,某日量完血壓起身不穩,衛生所護理師為他進行長者健康功能評估(ICOPE)發現她有衰弱風險,轉介衛生局營養中心提供增肌飲食規劃,透過衛生所資源樞紐站媒合參加社區運動班。大社區衛生所雖然因醫療普及停止門診服務,但帶入預防及延緩失能服務,從評估、營養、運動、社會參與等全方面幫助長輩能活得好,活得久,成為社區長者在地健康老化的好厝邊!

新北市推動智慧化城市,也落實在衛生所的高齡服務上。新莊區衛生所運用「智慧健康照護」將生理數據、檢驗紀錄、運動處方等,透過雲端傳輸到醫師診療系統,增加民眾就診便利性。另外,衛生所2樓更打造為「長者多元運動場域」,全所醫事人員都是取得「飛躍樂齡指導員」資格,長者在候診時,可以在具有醫護背景的運動指導員示範下正確做運動。

國民健康署賈淑麗代理署長表示,長輩是社會寶貴的資產,國民健康署多年來積極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累積了許多第一線服務長者之經驗,並持續秉持「以人為中心」之照護原則,協助衛生所善用與長輩接觸的機會,成為增進長輩健康與尊嚴的重要守護者,國民健康署持續更新發展了適合不同機構類型的認證基準,期望更多健康照護機構能加入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