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在社區|愚人之友-大埔里的互相照顧 營造共生基地

照顧在社區|愚人之友-大埔里的互相照顧 營造共生基地
2021/07/22
作者/專欄

埔里鎮上的一處透天民宅,走近便飄來一股濃濃咖啡香。這裡不賣咖啡,卻歡迎社區的人來喝咖啡,店內時不時傳出陣陣歡笑聲,這裡是滿滿人情味的「厚熊咖啡館」。

鎮店吉祥物「厚熊」、「笑狗」,取台語諧音「互相照顧」,厚熊咖啡館是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埔里基督教醫院與暨南大學3方合作開設,從免費長照資詢服務開始,串連長照服務和社區醫護資源,彌補長照2.0服務缺口,慢慢深入埔里人的生活。

九二一震災後跨入長照 用咖啡搭建社區橋梁

這個點子源自於日本社區的照顧咖啡館,是在地經營社會福利20多年的愚人之友,除了發展長照多元的服務項目外,嘗試在埔里建構一個能滿足民眾需求的高齡照顧整合模式時,搭建出一個基金會與社區間的橋梁。

愚人之友進入長照是一條點滴累積之路,執行長李希昌提到,九二一大地震,震得埔里市街面目瘡痍,各地捐款湧入。為了重建家園,2000年埔里基督教醫院協助成立愚人之友基金會,協助老人與身心障礙者的長照工作,並培力中高齡婦女投入居家服務。

長照2.0在2017年上路,政府推動社區整體照顧,希望能普設巷弄長照站,埔基、愚人之友與暨大開始串連,協助社區自主成立巷弄長照站,擴大了社區照顧的網絡。

「長照是什麼?」暨大社工系助理教授梁鎧麟,回想起當時透過各種管道,帶領社區民眾想像著老後的生活方式、建立「照顧」的概念,不斷擾動社區不同年齡層及族群,才喚起「社區共生照顧」的討論。

暨大走訪社區近1年時間,找出社區不願意成立巷弄長照站的關鍵原因,以及期待的照顧服務,由愚人之友及埔基共同培育社區設立巷弄長照站及失智社區照顧據點,目前已協助大埔里地區設立31處據點,建立跨專業團隊共同照顧社區個案。

整合多元長照服務 提供全人照顧

除了厚熊咖啡館的創新,愚人之友及埔基幾乎包辦所有長照2.0的服務,串起了醫養整合的連續性照顧服務。

在愚人之友的長照園區內,掛著「伯特利健康活力站」門牌的矮房,這裡是台灣最早的老人日托中心,也是台灣第一批照顧服務員的培訓現場。園區內還有樂活村(日照中心)、福氣村(團體家屋)、護理之家;長照服務項目多元,包括居家服務、偏鄉送餐、到宅沐浴車、交通接送等;基金會就連身心障礙者的社區日照、日間作業中心、家庭托顧和輔具中心也都是全方面服務。

「在偏鄉自己要長出資源,一定要做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落實照顧的在地化。」李希昌道出愚人之友與埔基一路以來,秉持只要社區有需要就投入各種服務的精神。

埔基的長照醫學部主任詹弘廷,也是愚人之友基金會董事,負責規劃醫院與長照的整合工作,他說,除了埔基體系內部的整合工作,也會邀集埔里鎮的長照機構召開會議,透過教育訓練與案例討論,串連醫療照護、長照機構與社區照顧。「過去宣教士成立埔基,奠基於醫療與社福結合的全人照顧,即現在談社區整體照顧的重要思維。」

「照顧生活化,生活照顧化。」詹弘廷也說,長照需要賦能社區居民具有照顧能力。除協助社區成立據點,也培力據點站長要有跨域整合的視野,至少具備5個核心能力:失智健康管理、健康促進、靈性照護、社區參與和樂齡學習。埔基和愚人之友推動的社區照顧整合,必須要落實在服務網絡、個案管理、資訊整合和公衛社福整合。

結合在地產業的長照經濟學

照顧整合是一步接一步,而下一步,愚人之友不僅在長照園區規畫老人住宅,亦成立「厚熊笑狗」社會企業,結合小農、民宿和店家,推出在地長照體驗遊程小旅行。李希昌說,他們會持續與在地跨領域產業合作,並發展志工服務時間銀行,用時間兌換服務,形成食衣住行生活支持資源的交換網絡,讓長照經濟在社區創造循環的生態圈。

照顧在社區|愚人之友-大埔里的互相照顧 營造共生基地-創新照顧
厚熊笑狗社會企業更進一步推出在地小旅行,打造長照經濟生態圈。(圖/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14期創新照顧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