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於2025年邁向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結構與環境變遷,家庭照顧者樣態與需求也愈趨多元複雜。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近期舉辦「家庭照顧者的多元樣態與前瞻服務」研討會,討論「因應家庭照顧的暴力危機」、「新興家庭照顧者」、「同儕照顧與團體工作」三大主題,俾發展因應對策。
根據「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 核定本」推估,108年符合長照服務對象包括失能者48萬人、失智者13萬人、身心障礙15萬人,共計約76萬人。而截至109年8月,在被照顧者的身體照顧上,約25%使用長照2.0居家服務或日間照顧,31%聘僱外籍看護工,13%使用住宿機構服務,其他31%主要靠自己或家人照顧。但長照2.0若包括專業服務、交通接送、輔具與無障礙居家環境改善、喘息服務等非身體照顧類服務,再加上機構照顧,已涵蓋約五成三民眾。
當照顧負荷轉為傷害,識別高負荷的家庭照顧者成關鍵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分析過去十年間出自於媒體披露的「照顧悲劇事件」,累計至109年12月15日共計90件,包括照顧者自戕或殺害被照顧者的社會事件,在107年度達到巔峰18件,但自108、109年則下降則有明顯下降趨勢,或許與近年來大力推動長照2.0服務有關,但也要注意日漸增加的老人家暴通報案件中,因照顧負荷、不是任照顧者或關係不佳產生問題。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家總理事黃志忠提醒, 以社區為基礎的照顧模式,且過度強調家庭照顧責任,會造成家庭照顧者投入更多精力在維持一種不適當的照顧關係,反而強化了老人虐待發生的可能性,因為許多照顧者都沒有準備或不了解照顧所帶來生活上極大的轉變與壓力。黃志忠說,日本以「預防老人虐待與支持照顧者法案」及「長照保險法」並進防範類似問題,他建議我國給付制度應擴充家庭照顧者的支持性服務,不僅止於「喘息服務」。
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主任陳淑娟提到,台北市家暴防治系統中教育專業人員辨識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已與長照管理中心、家庭照顧者支持據點及出院準備服務密切合作,加強關注男性照顧者、年紀大照顧者、沒有照顧替手、照顧失智症患者、被照顧者頻繁住院、照顧者原有照顧人力或人數有變動等六項指標,希望「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減少憾事」。
家總理事、成⼤醫院老⼈醫院籌備處劉介修醫師則建議,可以仿效英國家庭醫師制度,提升醫師對照顧負荷的敏感度,在第一時間有效識別高負荷的家庭照顧者,進而提供協助。
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理事陳正芬表示,要避免長期照顧變成傷害,必須建立以照顧者為中心的支持性服務,包括「經濟安全、足夠喘息、身心健康、有尊嚴地對待、被認可為具專業性的照顧夥伴」,並要「避免不適任照顧角色」。
當年輕照顧者停在人生起跑點,予以資源支持就業就學
家總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郭慈安提醒,雖然老老照顧者隨人口老化持續增加,但社會上有一群「年輕照顧者」長期被忽略。澳洲推估全國約有24萬名25歲以下,無酬照顧身心障礙、年老、慢性病、精神疾病、藥酒癮家人的「年輕照顧者」。為避免年輕人停在人生起跑點,澳洲政府有專門的服務團隊、指導教練、提供資源、交流活動、或每年約台幣9萬元的助學金。今天記者會現場,也邀請年輕照顧者現身說法。
家總推創新「互助喘息」方案
家總也在會議中發布「互助喘息」新創方案。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目前長照2.0喘息服務每年僅提供7萬人左右服務量,且大多無法用完每年約14天或21天喘息額度,喘息服務人力嚴重不足。因此希望透過由一位照顧服務員加上一位輪班家庭照顧者的兩人團隊,照顧四位以上被照顧者,家庭照顧者可以「換一喘二」。
陳景寧希望未來「互助喘息」可以推廣至巷弄臨托站,並修法鬆綁擴及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解決在台約24萬名家庭移工的休假問題。伊甸活泉之家暨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主任廖福源也發表精障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同儕工作經驗,說明相同處境者更能打造出更貼近需求的照顧模式。政大社工所教授王增勇說,同儕照顧是以「經驗性知識」取代「專業性知識」,更具有情緒支持與互助功能,也不失為照顧人力問題的新可能。
家總呼籲,長照服務法第一條明定「要兼顧被照顧者與照顧者尊嚴與權益」,長照2.0目前設有免費「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此外並在各縣市設置105個家庭照顧者支持據點,並有長照計畫安排、照顧技巧指導、情緒支持、支持團體、心理協談、家庭照顧協議等服務,希望大家多關懷周遭親友,也能善用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