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座落淡水老街河岸邊的「無論如河」,夕陽從大片落地窗溜進室內,這裡是獨立書店,也是居家護理所。
河到之處 皆可照顧
2017 年,經營超過 10 年的知名獨立書店「有河 Book」 宣布歇業,在一陣驚呼之中,從 4、50 組申請者中脫穎而出竟是 4 位護理師:梁秀眉、周雅鈴、鄧雅文、吳嘉綾,開創了獨立書店與護理所結合的新風貌。
談起店名「無論如河」,一開始讓不少人相當困惑。「無論如河」創辦人之一的梁秀眉解釋店名來由,一方面想用「無論如河」向「有河 Book」致敬,另一方面取名為「河」,延續了流動不已的意念,更有種「無論如何也要做」的堅持。
在成立居家護理所之前,本來想開的是長照 C 級關懷據點,但因書店在二樓而作罷。雖然如此,仍無法遏止她們投入社區護理與關懷長者的決心,鄰近的淡水教會、看見 ‧ 齊柏林基金會、淡水社區大學等都是在地合作夥伴,「無論如河的『河』是流出去的,」梁秀眉說,書店雖小,但無形空間很大。
一間談「死亡」的獨立書店
推開面對河岸的落地窗,陽台上有一片黑板上面寫著:「在我死前,我想要⋯⋯」多少人避諱不談的議題,但對於這四位創辦人而言,她們在護理現場,看過太多生死而面不改色。梁秀眉解釋,死亡其實是生命的鏡子,這個問題能讓人好好思考,生命對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經營 3 年下來,無論如河已經舉辦超過數百場的講座與活動,有時候多達一天 4 場,從文學、心理疾病、病人自主權立法到死亡,「獨立書店是一個讓各種可能性發生的地方。」梁秀眉笑說,讓不同的人相遇、讓同質的人連結,書店的意義自此而生。
從小就明白自己對「人」很有興趣,梁秀眉直言她喜歡靠近、幫助人,也因而走上了「護理」這條路。「我最認真幫助的人就是我自己,因為家庭環境沒有很好,能幫助我的就是書。」梁秀眉從書本獲得知識、思考的力量,閱讀讓她長出屬於自己的想法,而如今,也為他人耕耘一座閱讀的天堂。
走入社區的護理
曾任職第一線的精神科病房,也在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任教十多年,後來更投入成立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梁秀眉從護理師、護理老師一路走到護理工會幹部,她持續思索如何讓社會、人們更理解與看見「護理」,而書店正是一道她們努力經營的橋梁。2020 年中,她們申請成立「無論如河居家護理所」,歷經繁複的申設流程,終於拿到許可。
「把社區護理、公共衛生做好,你知道可以省多少健保費嗎?」她並指出,書店作為社區護理的據點,推出會員 VIP「河親卡」,不只買書打折,還送一次「居家護理」,可以幫忙評估家中長輩的身體狀況,也能把服務捐給親朋好友、需要的人。
看見「變老的 100 種方式」
聊起對長輩的關懷,梁秀眉不諱言,家中爸媽的病痛,讓她不得不直視衰老對生活的影響,除了善用護理專業,她也學習推拿跟撥筋,找到另一種與病痛和解、共生的方式。「因為醫療是只有標準答案的專業,但很多老人家抗拒西方醫療,居家護理其實是在找一種『讓老人用他們的方式活著』。」她說,理解長輩的個性才能找到適合的方法,護理正是創造「選擇」的專業。
梁秀眉曾在安養中心帶學生實習,見過一位失智長輩,怕被遺忘的速度追過去,每天奮力將所有記憶寫下來,後來,她讓學生用照片引導長輩寫作、並整理成有系統性的人生故事,那本回憶錄成為讓長輩綻開笑容的寶貝。
「老人活著對世界是個禮物,應該被打開、應該被看見。」梁秀眉認為,醫療資源能讓生命延續,但無法帶來快樂,重點是如何讓老人陪伴老人,共享生命釀成的智慧。「居家護理只是第一步,希望能將健康老人培養成互相關懷的志工。」梁秀眉的願望很真誠,她希望世界若有 100 種老人,也能找到 100 種活下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