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高齡宅|黃毓瑩觀點:高齡者居住需求背後的政策難題

幸福高齡宅|黃毓瑩觀點:高齡者居住需求背後的政策難題
2021/06/03
高齡產業進入百花爭鳴時代,愈來愈多業者投入市場,透過跨域商業模式的整合與創新,產業新氣象可期,尤其是高齡宅(高齡者住宅)的新興產業解決新時代的居住需求。為此,《ĀnkěCare 創新照顧》推出特輯,帶大家直擊高齡宅產業的無限可能。

面對台灣急速高齡化的人口結構,其中涉及安身立命的「居住」政策備受關注,而目前常見的「無障礙住宅」、「附服務銀髮宅」、「老人公寓」、「共生宅」、「高齡友善住宅」等名詞,都反映出高齡者居住議題背後所涉及的多項複雜面向,包括政策主體、政策工具與營運樣貌等問題。

為了探索政策可行性,目前從中央(如衛福部、財政部、內政部)到地方(如基隆、新北、台南、屏東),不同層級的政府單位皆有以「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模式推動銀髮園區或長照園區的作為。然而根據財政部的訊息,民間參與長照園區的公共建設案件中,以醫院類的 BOT 案進度最快,住宅類型的案件多為一波三折,冷暖兩樣情。

分析根本原因不外乎投資報酬的明確程度,但投資報酬不明確背後也反映出背後的政府難題:

1. 高齡友善住宅的名稱法源不明:

到底要用住宅法、內政部興辦社會住宅出租辦法、促參條例、還是需要其他的新架構?這些問題都讓 BOT 案在一開始時,便遇到定位、法源、土地名目等「妾身待明」的議題。

2. 政策扶植對象不明:

想讓高齡者有合宜、友善的住宅可以「住得到」,到底要扶植哪一類廠商才能達到效果?建商、醫療長照服務業者、包租代管業者、物業管理業者、甚至是金融保險業者?若要轉化現有廠商,要給這些現有業者什麼幫忙,才能推出符合國人期待的產品?

3. 欠缺風險分攤機制:

目前政策工具最常被用的就是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然而,諸如土地位置偏遠不易招收住民、土地使用變更流程長、整地/興建(或現有建物改建)資金成本高、只租不賣模式導致的成本回收期長、未來住民費用可能收取不到等問題,都不是單一項促參條例便足以誘發廠商的投資意願,需要公、私部門相互磨合找出突破點。

完整高齡宅特輯,敬請參閱第13期創新照顧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