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青萸專欄】不敗而敗的居護師 台灣居家照護逆轉勝?!

【邱青萸專欄】不敗而敗的居護師 台灣居家照護逆轉勝?!
2021/07/14

社區照護的時代,從1987年衛生署的實驗計畫居家護理服務開始,居家護理師照顧很多有鼻胃管、尿管、氣切管重症穩定需返家照顧的個案,甚至推動呼吸器依賴轉銜的IDS4居家呼吸器照護等,解決台灣階段性加護病房滿床無床可用的問題。

跟著國家健保居家照護政策,多數居家個案照護,依循著以前的政策,每月護理訪視「以2次為限」,健保費用給付也著重在居家重症個案設計。曾幾何時,隨著長照2.0的發展,開始慢慢聽到居家護理師被說不長進,很像是「居家三管護理師」的批評,但這群居護師卻仍習慣默默做著,沒為自己辯駁!

轉銜間照護品質  衛教諮詢評估黃金期是關鍵

可是,「每月訪視以2次為限」的政策,到底最適合照顧哪些類型的社區個案呢? 剛出院的出備個案、失智有問題行為個案、糖尿病控制不佳個案、居家安寧個案,或是穩定居家更換管路個案?答案呼之欲出。

舉例來說,一個出院返家需繼續居家照護的個案,多數居護師連絡個案並第1次進入服務多是協助更換管路時,這個時間點可能已經是出院後第2個星期或更久之後;而長照A個管師第1次進入並完成計畫被審核,可能也是出院後3天了! 所以,只依靠長照系統發現個案問題並進行計畫銜接,容易錯過個案最重要的返家後第1次衛教諮詢評估黃金時段(出院當天或3天內),因此「再住院率」 (出院14天內再入院) 就難控制! 如:個案抽痰不熟悉、照顧設備不一樣、忘記每2小時翻身又壓傷了、到家鼻胃管灌食後未搖高床頭致吸入性肺炎、家屬不知如何照顧帶個案跑急診等。

獎勵轉銜期間訪視  軟性投資居家護理

台灣健保的第1次到家衛教諮詢評估的護理訪視、訓練移除管路的護理訪視,不只費神且所花時間至少多一倍,且必須要有更好的個案管理能力,但訪視費用健保給付卻是「更換管路費用」的72%甚至更低。如此之下,注重個案生活品質的居護所,和用心移除管路的居護師,還會持續被鼓勵或繼續存在嗎?

因此,當長照快速長成的時代,居家健保是否得加速滾動整合,跟上人民的需要呢?健保制度推動者尤顯重要,一起討論並帶領我們這群居護師到哪裡就變成顯學了!

已開發國家政府在設計社會照護保險制度時,多運用「供給誘導需求」概念,即獎勵易被忽略處,如:讓個案管路移除率更高,傷口盛行率更低及復原狀況更好。適度的政策滾動調整,「重視並獎勵」出院返家當天的衛教諮詢評估,就可提升銜接機構場所轉銜間的照護品質。

以日本為例,個案社區照護院所之間轉銜的過程,設計有介護獎勵訪視,及日本醫療保險的鼓勵轉銜期間訪視。筆者認為,長照及健保資源有限,多運用已在社區照護幾十年的居護師,如同進行到位的軟性投資,必定在照護人力有限下,使台灣健保支出下降,並改善家屬耗能和減少個案折磨,如此方向一定是全民之福。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