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彥瑜、陳惠美(創新照顧採訪編輯)
截至去年底,全台灣超過1.6萬人使用長照2.0的送餐服務,但送餐費用補助少、人力缺乏等因素,市場呈現「僧多粥少」,仍有許多長輩未能獲得服務。今年5月,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三級警戒,中斷許多長照服務,卻意外讓偏鄉──新北平溪,成為長輩送餐平台數位轉型,導入科技送餐APP的前哨站。
2019年,由3名青年新創的社會企業「銀色大門」,利用科技能量與新創思維,打造媒合餐食供應、送餐人力與長輩需求的平台,去年在募資平台上獲得350人、75萬元贊助,送出超過1.6萬份餐盒。2年下來橫掃不少新創獎項。而他們的下一步,更希望透過科技,讓更多長輩都能安心用餐。
送餐經驗種下創業契機
銀色大門創辦人孫士姍2 年前還是因即將畢業而心生徬徨的大學生,擔任嘉義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送餐志工,負責前往便利商店取餐,每天各送10份午、晚餐給獨居弱勢長輩,卻看見了現有照顧體系的困境。
送餐不只是送一個便當那麼簡單,我們成為這些單位的眼睛。
有一次,孫士姍發現一位長輩未如往常等待送餐,敲門也沒有回應,立刻聯繫社工、醫護人員,送醫後發現是肝昏迷,若再晚一些才發現可能不治。「送餐不只是送一個便當那麼簡單,我們成為這些單位的眼睛。」孫士姍意識到志工可扮演發掘問題的第一線角色。
而累積2年的送餐經驗,確實讓孫士姍注意到不少問題:如洗腎長輩食用便利商店的排骨便當,調味過鹹又咬不動;或是收到贈米的阿嬤家中沒有電鍋可烹煮;還有不少長輩反映身體不適,但社福單位無暇陪同就醫等。透過送餐,孫士姍發現更多獨居弱勢長輩的生活需求,卻苦無人力協助連結適當資源。
平台媒合資源突破限制
「台灣有幾千間社區食堂提供共餐,但一週只能營業1至2天、服務20到30人。」著眼於此,2019年孫士姍與范曦、張鈺梅決定創業,媒合餐飲提供、送餐單位人力與需求。目前已服務嘉義縣市、新北市等6縣市共46名長輩,與31間餐飲店、共餐食堂、甚至是長照機構合作,不僅替苦無人力的社福單位填補空缺,如華山基金會、聖母基金會等,也可讓子女自費訂購。
而與現有長照2.0餐飲服務補助送餐志工每日200元相比,銀色大門提供距離5公里內每餐50元送餐費,相對優渥,吸引近百人登記成為送餐大使。
此外,針對長輩的身體狀況(如疾病、吞嚥功能)、飲食禁忌,諮詢營養師意見,挑選適當餐食,送餐大使還會撰寫關懷日誌,與一般外送服務做出區隔。以孫士姍熟悉的嘉義縣偏鄉為例,雖然區域內資源不足,但藉由媒合跨單位資源、媒合送餐志工人力運送至鄰近區域,可省下再興建一座食堂的高成本。
數位轉型與異業連結
「如果不擴充人力、不採用系統,這就是我們的極限。」孫士姍坦言,在現有團隊的編制下,跨單位的溝通、資源連結與媒合已讓他們忙得不可開交, 未來如何讓更多長輩享受安心、美味的餐食與關懷?他們找到的答案是「資訊系統」。
近年外送平台正夯,消費者越來越習慣此一模式,銀色大門也關注到此一趨勢,於是積極開發商用資訊系統,將追蹤送餐人力、經費核銷等功能導入送餐系統後台,減少電話溝通成本,也可直接將費用上傳長照支付系統進行核銷,提升機構管理效能。
為降低社福單位導入成本,銀色大門採用「SaaS(軟體即服務)」訂閱模式,已有一粒麥子基金會、台中弗傳慈心社福基金會正式成為付費訂戶,以及其他非營利組織等單位欲加入APP試營運,對彼此都是全新嘗試。
不只是送餐,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服務選項。
「送餐只是現在的基礎需求,是必要,但不滿足,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選項。」孫士姍信誓旦旦地說。除了送餐、營養諮詢,銀色大門也將藝術關懷帶入家中,與長輩一同創作畫畫,最近更與遠距醫療單位「健康好朋友ASKiN」合作,讓就醫不便的長輩也能線上諮詢。送餐只是起點,銀色大門要為長輩的生活創造更多可能性。
更多照顧產業訊息,敬請點此訂閱創新照顧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