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科技專欄】來場血汗「電腦」的變革吧!

【照護科技專欄】來場血汗「電腦」的變革吧!
2019/04/19

文/康仕仲

照護產業需求強勁、不斷成長,然而實際上,年輕人不喜歡也不願,甚至從未考慮過投入照護產業;更少人願意投入辛苦、需排班、不光鮮亮麗的第一線照護工作。低薪高壓的職場,追根究底,——跟勞動生產力有關。

照護產業的生產力不佳

照護產業雖然持續增大,但是生產力不佳,造成人員增加,獲利也被人員增加所吞噬。以美國數據看來,健康照護產業持續強勁成長,從1997年到2016年,年成長率每年達到2.6%,比持續成長的房地產和零售業都還要高上一些,雖然沒有資訊產業來得高,但也算是美國獨佔鰲頭且高度成長的產業。值得期待的未來是除了經營單位獲利、員工薪資提升之外,職場勞動力流動率低、照顧品質提升、家屬安心,形成多贏的局面。

照護勞動力 - 安可創新長照
資料來源:美國經濟分析局與美國勞工統計局

然而,相較於高度成長的產業,健康產業的勞動生產力幾乎是敬陪末座,僅比轉為重質不重量的教育產業高(參照表1)。勞動生產力不佳意味著職場環境不友善,無法產生投入人力的價值。偏偏在少子化高齡化的現在,勞動力短缺勢必成為普遍現象。

哈佛大學的學者尼可桑認為,資訊科技有機會將照護產業帶離低生產力的惡性循環。以資訊產業為例,因善用資料與資訊工具,勞動生產力平均年成長率可提升到5.5%,由於生產力佳,人力聘僱的投入竟然可以小幅減少(負0.7%),但實質產業的年成長率還可達4.8%。照護產業應該也要大量投資資訊科技,增加勞動生產力,才能在有限人才的投入下,減少行政作業時間,多些時間讓工作人員與受照顧者噓寒問暖,增加照顧的溫度與熱情。

資訊技術提升照護品質

尼可桑的研究發現,許多機構只將資訊技術用在批價、保險申報、報稅等,以自動化介接其他系統,雖然有幫助,但無法增加照護人力的生產力。照護機構應更積極深化資訊工具在照護流程中,將人工判斷和記錄,轉化成資訊輔助的照護流程,降低服務人員的工作負擔,以利增加照護品質,並減少重複發生的問題,找到有效的應對策略,甚至發展新的商業模式。

更深一層的意義,讓照護資訊記錄不再是照護人員壓力,而是全自動,並把資料轉換成資訊,讓資訊技術成為他們的助手、提醒者,甚至是老師。舉例而言,離院住民量測血壓時,能夠比對過去生命徵象紀錄,需要時自行就醫,達到自主健康管理的目標。

要真正增加生產力、精簡人力,機構需要創新,從第一線照護人力的工作流程乃至中階主管的管理方式,以及決策者的決策依據,連結資訊進而產生聰明更有效的管理。

台灣勞權意識升高,加上少子化,照護產業不可能再靠管理榨出更多生產力。投資自動化設備和資訊技術是必走的道路,況且資訊科技產業為我們不可或缺的利器與後盾。不僅要靠照護業者的自覺,科技人才的投入也很重要,政府亦須鼓勵雙方有更多的連結。

照護產業不要再血汗人腦,來血汗電腦吧!

更多文章請見「AnkeCare創新長照 – 2019 Apr. 智慧日照新挑戰」誠品、博客來均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