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照顧新局|朱益宏:分級醫療成為疫情防火牆 醫養合作守護社區

後疫照顧新局|朱益宏:分級醫療成為疫情防火牆 醫養合作守護社區
2022/02/10
作者/專欄

2003年SARS疫情前,台灣普遍對分級醫療沒有概念,民眾每人就醫門診平均一年15次,都是直接跑大醫院。直到SARS爆發後,政府注意到醫療產業有必要調整,因此提出「分級醫療」的概念。「可惜,直到17年後再度碰上COVID-19疫情,政策依然沒有落實。」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回顧說。

近期衛福部醫事司研究計畫之一,著重推動地區醫院的亞急性照顧銜接長照。比如醫療機構承接大型醫院急性病人到社區醫院做亞急性照顧,和急性後期照護之後讓病人轉長照或居服。也有研究以衰弱高齡、失智風險病人為主,令其急性期後到地區醫院接受復健治療,再回到社區。

目前台灣有不少成功的社區醫養合作案例,朱益宏指出,台南佳里奇美醫院做居家急性後期照顧,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台北關渡醫院主要承接台北榮總,做衰弱高齡老人的養護;新北市有一些30∼50床的小型醫院也做得非常好。至於一些高齡骨折病人的急性後期照顧,比如社區型的嘉義陽明醫院,相關居家照顧的經驗豐富。

朱益宏表示,社區醫院和診所是最貼近在地的醫療機構,社區醫養合作串連,守護在地照顧需求,但COVID-19疫情蔓延也帶出背後潛藏的「分級醫療」未落實問題。民眾害怕染疫,在這波疫情才主動赴中小型醫院就醫,但人流又在疫情趨緩後往大醫院聚攏。朱益宏認為,政府應該趁目前疫情尚未完全結束時提早因應,採用一些政策的誘因、胡蘿蔔或棒子,對業者和民眾逐步誘導甚至落實分級醫療。

社區醫養典範 未來發展趨勢

台灣醫院協會等團體曾進言蔡英文總統,提出健保底下分級醫療的重要性,蔡總統已責成衛福部跟健保署在最短時間內提出十年改革計畫。朱益宏認同,未來應逐步調整,把頭重腳輕的整體醫療結構導正。社區醫院和診所是最貼近在地的醫療機構,社區醫養合作串連,守護在地照顧需求。

「社區醫院和診所是最貼近在地的醫療機構,社區醫養合作串連,守護在地照顧需求。」

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

 

《2022 後疫時代的照顧新局-跨域專家的主張》數位專題馬上看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17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