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智辰專欄】「長」年紀,也活出生命的精彩

【孫智辰專欄】「長」年紀,也活出生命的精彩
2022/03/07

因教學與研究之故,我經常到長照單位與使用者互動,彼此之間也建立了良好的情誼。曾有一位蔡伯伯對我說:「孫教授,知道老化身體所帶來的不便很容易,但要瞭解我們對於生活的期待與恐懼是困難的。」這一句話,不只道盡了高齡者心事無人知的無奈,也傳達出對於生命未知的害怕。現在的他們,還需要什麼照顧服務內容呢?值得從事照顧工作的夥伴們探究了解。

許多健康高齡者的憂鬱,是來自對未知生命的恐懼。(圖片來源/Pexels)

身體「無病」 即是處在健康的狀態嗎?

每當談到老化時,一般人會直接聯想到疾病或失能等身體病變。但身體「無病」即是處在健康的狀態嗎?隨著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及「活躍老化」概念的提出,將個人健康建立於身體、心理及社會參與,並且擁有維持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

目前長期照顧政策中的向前端延伸措施皆在促使活躍老化的實現,例如:國內有關社區式照顧單位,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巷弄長照站、日間照顧中心、小規模多機能等,依規定辦理預防及延緩失能、健康促進、共餐服務、社會參與等服務項目。在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中,照護方案內容以肌力強化運動、生活功能重建訓練、社會參與、口腔保健、膳食營養及認知促進為主;另外,「健康促進」亦指人們身體還是健康時,導向正確的健康行為及積極的態度,建立起有益個人健康之生活方式。衛生福利部推動老人健康促進計畫,包含規律運動、跌倒防制、健康飲食、用藥安全與宣導、口腔保健、菸害防制、社會參與、心理健康八大議題。

分析上述預防及延緩失能與健康促進的推動內涵,高齡者的健康應落實於:(1)身體:一般運動、肌力強化、生活功能重建訓練、跌倒防制、健康飲食、用藥安全與宣導、口腔保健、菸害防制;(2)心理:情緒管理、認知促進;(3)社會參與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概念,建立於身體、心理及社會參與,並且擁有維持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圖片來源/Pexels)

高齡者照顧活動  較缺乏靈性健康需求

進一步檢視110年度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服務可使用的265個方案,以肌力強化運動佔多數,認知促進其次;若從社區式照顧單位實際推動健康促進情況來看,最常辦理的活動為:身體律動、體適能、肌耐力、手作才藝、認知活動、桌遊、歌唱、下棋等。由此看來,目前長照單位所辦理的活動,較偏向於身體健康與社會參與,缺乏心理健康層面的照顧活動。

目前長照單位所辦理的活動,較偏向於身體健康與社會參與,缺乏心理健康層面的照顧活動。(圖片來源/Pexels)


談到這裡,讓我們回頭想想,為什麼蔡伯伯會對老年生活充滿恐懼?他需要的照顧服務是什麼?身體、心理或社會參與?我想,皆不是,他最需要的是靈性健康,是協助他找到對老年生活的期待與生命的價值。這也是當今許多學者提出,對於健康以及活躍老化的概念,必須延伸至「靈性」。故此,在推動高齡者照顧服務時,除了要加強心理健康的服務外,更要重視高齡者靈性的健康需求。

安可人生 找回失去的自我

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機能首當其衝地受到挑戰,但在如此的生理限制下,高齡者內心真正的聲音是什麼?我們一般會認為長者身體健康就足夠,很少關注他們是否過得快樂,而生活快樂與靈性健康有關。靈性健康亦指個人對於生命意義的信念,是以什麼心態及做什麼準備去面對自己的生活,是個人的生命價值觀。因此,伴隨老化而來的健康衰退、人際關係疏離和面對生命的結束,為高齡者開拓更多生命的可能性,才能讓他們活出生命的精彩。

時下用一些新名詞重新定義「老」這個字,如「安可人生」、「50+」、「第三人生」、「橘世代」、「創齡」、「熟齡」或「樂齡」,提醒著我們要坦然面對身體的老化,以正面角度思索人生下半場的課題。在《60歲,最年輕的老人》一書中,作者到60歲時,突然窺見結束的開端,開始在人生最後的階段找尋內心一直尋找又叫不出名字的事物。此書作者所尋找叫不出名字的事物其實就是:老年的生命意義。相信還是很多人心裡會揣想,為什麼一定要追尋個人的生命意義?就如Erickson在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提到,老年期面臨到圓滿或失望的任務,若能自我統整人生成便有圓滿的感覺,不然,就會對人生積存失望感。接下來本文嘗試談談如何落實靈性健康,協助高齡者探索老年生活的意義。

老年期面臨到圓滿或失望的任務,若能自我統整人生成便有圓滿的感覺,不然,就會對人生積存失望感。(圖片來源/Pexels)

安頓自我 才有生命精彩

每個人的人生皆「死路一條」,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生與死之間存在著對生命的選擇,接受或逃避端看個人面對生命的價值觀。個人建議,推動靈性健康以Erickson的老年期階段存在的問題:「自己的生命歷程是否滿意?」為中心,並運用Dwight Webb博士提出的「靈性健康」作為檢視自我的議題:自我意識、親密關係、與身體對話、美感的洗禮、休閒娛樂及有目的活著等六大領域,從中看待「老、衰、死」下的生命,重構幸福的可能。例如:

  • 自我意識:每天給自己平靜的時刻,尋找自己內在的聲音,更完整的認識自己。試問自己:對自己的一生哪些是感到滿意?對哪些人事物還存有遺憾、悲觀或沮喪?自己想要的生活圖像是什麼?
  • 親密關係:愛的過程會帶有力量。在與家人及朋友的關係中,彼此會學習關心、接納、尊敬及相愛的能力,這些親密關係能滋養個人的生命。試著回顧自己生命中與家人及朋友的關係是否存在著裂縫,此時是你重新建立或彌補關係的時刻。
  • 與身體對話:跟身體對話,聽身體給予的反饋。在傾聽與對話的過程中,身體會老實回應它需要什麼,此時的你必須對生活擬定健康計畫,如運動、飲食、作息或是改掉壞習慣。
  • 美感的洗禮:美感不只是接觸音樂、藝術、文學,更是對生活中的每件事情敏感而感動。可以嘗試找回自己喜愛的事物或學習新技藝,並學習放慢生活步調,用心體會生活周遭的每一件事情,進而開啟發現、探索及體驗新生活。
  • 休閒娛樂:休閒娛樂是個人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所參加的活動,目的在達到生活的放鬆,如跑步、打球、游泳、騎單車、爬山、旅行、露營、插花、繪畫、攝影、手工藝、歌唱、種花、飼養寵物、電影、舞台劇、音樂演奏等。個人非單純活著,而是多做自己喜歡的事。讓自己在生理限制內發掘個人興趣,就能從生活中獲得愉快的途徑。
  • 有目的活著:生活真正的滿足是做有意義的事情。不少人在經歷餘下的生命時會自我封閉、不嘗試新事物,此時需要自我調整來接受自我、承認現實的感受,嘗試透過「斷、捨、離」的生活概念,看清自己真正需要、讓自己感到舒服以及最適合自己的生活。

 

Dwight Webb博士提出以「靈性健康」作為檢視自我的議題:自我意識、親密關係、與身體對話、美感的洗禮、休閒娛樂及有目的活著等六大領域,重構幸福的可能。(圖片來源/Pexels)


改變對老的定義、對生活的態度與強化生命的厚度

本文強調健康、延緩及預防失能、健康促進等三大概念的內涵,從中找出目前長期照顧服務推動的現況與需再加強的項目,尤其是靈性健康的部分。有關靈性健康主要是尋找完整、有意義的生活目標,讓自己能安然地活在當下。

當今許多單位在推動中高齡就需開始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規劃,個人認為要有效落實,首重工作在於改變對老的定義、對生活的態度與強化生命的厚度;相對而言,目前已經處在高齡階段者更需要重新的檢視自己的生命歷程,讓生命能達到自我統整。在老人照顧工作領域中,個人建議先瞭解高齡者的生命故事,以自我統整為主軸,運用靈性健康六大領域為主題,進行生命回顧以探尋自我的生命意義,達到靈性健康。

期待本文對於長照工作者在推動靈性照顧有所啟發,更鼓勵每個人都能提早重視自己的靈性健康,活出自己的生活精彩。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