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車站附近、承德路上的一棟辦公大樓14樓,掌管18萬護理大軍的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辦公室裡,新上任理事長紀淑靜桌上擺滿資料,馬不停蹄結束上一個會議,喘口氣準備接受我們的專訪。從清晨五點半就出門,這已經是第3個行程,結束後又要趕搭高鐵返回高雄的家。
這樣的行程,已經是司空見慣。61歲的紀淑靜充滿熱情活力,行事曆上滿滿的行程,南北奔波參加大小會議。從基層護理師做起,如今是40年的護理老兵,率領護理全聯會的浩大列車,大力倡議護理人員的專業價值,提倡護理專業在照顧產業的核心角色,「我是很忙,但忙得很快樂!」
出身公務員家庭的紀淑靜,在初中畢業後,考量未來就業順利,1974年考上了輔英護專。在畢業之際,正值林口長庚醫院設立並招募新進護理師,紀淑靜接受學校推薦,考入林口長庚,進入了心臟內科加護病房,開始護理師的執業生涯。
剛從輔英護專畢業的紀淑靜,考進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加護病房。(圖片提供/紀淑靜)
日本實習認識護理之美
進入了病房,開始輪班、照顧病人的日常,但紀淑靜坦白:「當時我還是不知道什麼是護理。」一直到4年後,他被挑選到日本東海大學附設醫院接受半年心臟內科訓練,看到日本護理人員面對臨終病人的照顧,極為細膩與尊重。從往生後的遺體護理、清潔、穿衣、化妝,最後以護理長為首,帶著全體護理人員送病人到電梯,鞠躬道別。
這樣尊重病人、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讓紀淑靜內心既震撼又激動。「從畢業從事護理工作,我從來沒想過人的需要,日本的實習讓我看到以人的角度出發來照顧病人,大大影響我往後的發展。」紀淑靜回憶說。
紀淑靜(左)年輕時被派赴至日本東海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接受訓練。(圖片提供/紀淑靜)
回國後,紀淑靜轉入神經外科加護病房,擔任護理長,也將日本所接受的訓練,導入病人的照顧上,優先考慮病人的需要。病人在開刀前,就會先到神經外科加護病房認識接下來的住院環境。他也注意到病人在開刀後,面對身體心像(body image) 變化的衝擊,而細心叮嚀病人可先準備帽子與假髮。紀淑靜說:「我希望帶領年輕護理師認識護理溫暖的地方,看見照顧的價值。」
南臺灣居家護理第一人
紀淑靜之後轉調回高雄長庚,仍在熟悉的神經外科加護病房服務,但他內心逐漸產生疑惑。他看見許多年輕人因為騎機車,車禍導致頭部外傷,若不幸無法醒過來,就成了家庭沈重的照顧負擔,家屬不知如何照顧,病人因為照顧產生合併症如肺炎、泌尿道感染等,病情好不了,反覆入院。
在此時,時任衛生署科長陳心耕推廣居家護理,為了回答內心的疑問,即使薪水立即砍半,紀淑靜仍毅然決然投入居家護理的拓荒行列。紀淑靜在1988年加入了高雄市的居家護理實驗計劃,成為南台灣第一名居家護理師,希望解決長久以來病人回到家後的照顧問題。
「我的個性就是憨膽,希望把工作認真做好。」即使舉目皆是荊棘與未知,紀淑靜憑藉對護理的熱忱與過去在大醫院的實務經驗,與美國返國的護理師駱麗華合作,紀淑靜負責腦中風、駱麗華負責癌症,開展居家護理的服務。兩人還需要到各醫院、衛生所介紹連續性照顧、居家護理的意義,就像超級護理業務員。
「這是一段與醫院照顧很不一樣的經驗,我認為更能發揮護理的精神。」紀淑靜進一步說明,醫院內部既定的工作項目很多,量測生命徵象、給藥、換藥等,與病人多說一句話就完成不了工作,沒辦法投注太多照顧。「但居家是一對一,評估病人需求與家庭結構,提供個別性的照顧,也要培養主要照顧者的照顧能力,關注到病人乃至於全家的身心靈。」
紀淑靜在1988年便加入高雄市的居家護理實驗計劃,成為南台灣第一名居家護理師,深感醫院護理與居家護理的不同。(攝影/劉國泰)
設法連結資源 以病人為師
紀淑靜作為居家護理的先鋒,也早已意識長期照顧整合多職類專業能力的必要。他的第一個居家個案是一位腦中風患者,紀淑靜不懂復健,就請教以前醫院的物理治療師同事,遇到營養問題,就問營養師,「以前醫院的好同事們都是我的資源!」看似孤單的居家護理服務,紀淑靜卻讓整個醫院成為他的後援,「遇到問題要想辦法、懂得連結醫院與社區的資源。」
有時候,紀淑靜也發現,他從病人身上學習到更多。例如一位失智症的阿嬤有天出現壓瘡,他的老伴就用衣架做了一個架子放在身上,棉被蓋下才不會壓到傷口,「每一位病人都是一本書,我從病人身上學到很多以前沒有在學校看到的東西。」
「每一位病人都是一本書, 我從病人身上學到很多以前沒有在學校看到的東西。」
結束居護實驗計畫後,紀淑靜短暫陪伴先生到美國念博士班。回台後,因緣際會聽到獎卿護理之家創辦人杜敏世的演講,深受「陪伴長輩走過一段他不能獨立走的路」這席話感動,因而投入獨立型護理之家的工作,更為了探索更好的機構照顧,親自走訪美、日、紐、澳,而後也負責日間照顧、居家服務等,皆與現階段的長照2.0發展路徑不謀而合,瞭解長照的需求與重要。
人生大轉彎 摘下護帽換戴工程帽
從急性醫療到長期照顧,紀淑靜練就一身護理功夫,為了讓實務與學理、研究連結,帶職進修在成大完成碩士學位,並取得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持續精進教育臨床護理人員。此外,他受邀擔任義大醫院籌備處顧問,之後負責護理工作的總規劃。他戴起了工程帽,開始與工程師討論醫院動線與空間,身兼招募人才的責任。紀淑靜將護理畢生功力集結於義大醫院,小至門診的診察台、加護病房病床,大到空間設計,全都出於對病人的終極關懷。
在義大醫院建置完成後,紀淑靜從顧問轉任護理部主任、部長,自2014年起擔任醫療品質副院長至今,持續為義大醫院創新醫療品質,他也以過去在長照服務多年的經驗,曾經負責義大醫院長照事業的營運工作,策劃出院準備工作、居家護理所、護理之家,讓義大醫院所在的燕巢地區居民,能夠在地安老,落實了醫院結合長照的藍圖。
2014年,義大醫院長官、紀淑靜(中著橘色外套)與JCI醫院評鑑委員合照。(圖片提供/紀淑靜)
踏入公共事務 致力讓護理專業被看見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義大醫院的護理,熱心服務的紀淑靜投入公共事務,從醫院經營者轉身協助護理人員發聲,並為政府護理與長照政策把脈、建言。2019年,紀淑靜獲上屆理事長高靖秋肯定,擔任副理事長,並兼任長照政策小組召集人。
其中一項關鍵任務便是修訂長照唯一只能由護理師申請的CD02專碼,目的是由護理師指導家屬照顧技巧,減輕家庭照顧負擔,然而居家護理師卻不易拿到給付。長照政策小組彙整學者專家的實證研究,修訂出9項長照護理指引可使用的項目,包括口腔護理、失智病人日落症候群非藥物處置、失禁性皮膚炎等,也被納入專業照護指引,讓護理師能真正發揮護理專業。
今年3月,紀淑靜獲選全聯會理事長,創下唯一來自南台灣的理事長先例。他希望讓全聯會成為各專業交流平台,發揮護理專業影響力。舉例來說,他已促成護理相關專業團體,如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護理之家協會、台灣社區衛生護理學會、台灣傷口照護學會、中華民國精神衛生護理學會、台灣長照護理學會、台灣長期照顧專業協會等定期開會,並共同發聲,未來希望促成未曾調整過的長照與醫療護理專業給付。另外則輔導護理師多元發展,懂得經營管理,發揮護理在專業間協調者的角色,護理人員也才有多元發展的可能。
紀淑靜於今年3月獲選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期待讓全聯會成為各專業交流平台,發揮護理專業影響力。(攝影/劉國泰)
「全聯會能作為平台連結不同專業,更有力道,也能有具體東西,不只提升執業會員專業能力,也造福病人。」紀淑靜期許,全聯會能為護理人員開展出不一樣的新路,讓專業被看見,甚至進一步拓展多元職涯可能性。
每個階段不當過客
回首來時路,人生階段充滿不可預測的變化,紀淑靜40年的護理生涯轉了好多個彎,歷經了許多的全新挑戰、艱鉅任務,想必都有不少挫折,紀淑靜個性積極爽朗,從不把痛苦卡在腦袋裡,成為阻逆的瓶頸。他設法突圍,認真面對新事物。紀淑靜心有所感地說:「心要夠寬,廣納不同聲音;視野要夠遠,不懂就是學。」
「心要夠寬,廣納不同聲音;視野要夠遠,不懂就是學。」
俗話說:「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但紀淑靜更強調:「準備好的人才會有機會。」他的人生就是如此,每個階段全力以赴,每個工作都是準備自己最好的時機,自然充滿機會,也把握住機會。
「每個階段,我不當過客。」紀淑靜說完,露出爽朗燦爛的招牌笑容。他認真投入每個工作,儘管再忙碌,都希望讓外界看見護理的專業價值,也看見護理之美。
不後悔的工作 護理成為志業 利人又利己
「護理是我的志業,這是一條可以照顧別人,也能照顧家人的路。」走入社區,從事居家護理,必然面對許多病人臨終的需求,而後當自己的哥哥面臨肺癌末期,紀淑靜也以自己的專業,陪伴哥哥選擇安寧療護,並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這樣的專業也是遠赴日本學習護理的啟發,看見他們對善終的關懷與專業,紀淑靜說,能為病人的需要努力,是護理專業的訓練,但也需要溫暖的特質。只要在護理界工作的一天,就要為病人全方位著想。因為日本的經驗,讓他全程陪伴大哥往生時,沒有固執,也沒有奢望,站在病人的立場設想。
家人是紀淑靜內心最柔軟的一塊,也是最堅強的後盾。紀淑靜從3月接下領導全聯會的棒子,忙碌程度加乘,雖然分身乏術,但紀淑靜仍盡力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談起家人,紀淑靜原本就溫暖的笑容又更燦爛了,他笑說,「我現在每天都會回家做飯給我的阿孫吃。」
紀淑靜熱愛護理工作,照顧人的護理熱忱,無形中也影響子女,雙雙投入醫學相關領域,兒子就讀陽明醫工所,目前創業投入健康飲食、女兒則是陽明傳統醫藥所畢業,正在攻讀高雄醫學大學的基礎醫學研究所博士班。
紀淑靜全家一同出遊合影。(圖片提供/紀淑靜)
「我從來沒有後悔走過這條路,」紀淑靜說,他累得很快樂,看到自己不僅能幫助陌生的病人,也能幫助家人,影響家人,他覺得這條路很值得,也希望讓更多護理人員也能肯定自己的專業,走出自己的路。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19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